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Etiology and pa thogenesis of chloa sma and its trea tm en t by Ch inese m ed ic ine B I Ya2nan1 PAN Xiang2long2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cine 2. Shuguang Hosp 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证型的报道 。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由柴胡 、薄荷 、当归 、栀子 、红花 、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 例 ,显效 65 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等 [ 16 ] 用祛斑胶囊 (当归 12 g,川芎 10 g,桃仁 、白芍药各 15 g,红花 、制香附各 9 g,升麻 8 g等 )治疗本病 101 例 ,显效 47 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薏苡仁 40 g, 茵陈 、珍珠母各 30 g,木贼 、桑白皮 、天花粉各 15 g,白僵 蚕 12 g,白芷 、生白术 、石菖蒲 、蛇蜕 、蝉蜕各 10 g;红花 、 生甘草各 6 g)治疗本病 43 例 ,痊愈 22 例 ,显效 12 例 , 有效 8 例 ,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此 外 ,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 、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以辨证论治 。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 。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 。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 、中药面膜疗法 、 中药外熏 、外洗 、外敷 、外涂等方法 [ 22227 ] 。文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 、白及 、白附子 、白僵蚕 、白蔹 、白茯苓 、当归 、 川芎 、珍珠 、密陀僧 、赤芍药 、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27 ]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 。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 、膏剂 、散剂 、汤剂 、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 、耳穴放血 、穴位注射 、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 、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232 ] 。
sp leen, a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t. Key words:
Chloas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 、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 病情可有季节性 , 常夏重冬 轻 [ 1 ] 。本病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参考文献 :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黄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 2003 年修订稿 ) [ J ]. 中国皮肤性病 学杂志 , 2004 , 3 ( 1 ) : 66.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21)
A b stra c 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a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er, kidney and
【摘 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中医药对黄褐斑在内外治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
【关键词 】 黄褐斑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735. 7; R256. 3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1334 (2010) 0120082203
2 治疗方法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 、辨证 、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 。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卢晓梅 [ 8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 。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分为 3 型 : 肝脾不和 型 ,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 。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 ; 肾阳不足型 , 用十补丸加减 。吴景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二陈汤加减 ;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 、湿热下注 [ 13 ] 、寒湿凝滞 [ 14 ] 等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 研究工作 。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 。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 。肝 、脾 、肾三脏相互影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医宗金鉴 》云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 、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 、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曰 :“人 生有形 ,不离阴阳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 。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 。此证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ar. , 2010; Vol. 44 No. 3
·83·
属阴虚阳亢 、阴阳失调之证 。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 中医学认为“久病成瘀 ”,其病机无论肝郁 、脾湿 、肾亏 , 最终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颜面 ,而成斑片 。 而中医又有“无瘀不成斑 ”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 。正如《灵枢 ·经脉篇 》曰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渐消 散 [ 6 ]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 、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 。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
1 病因病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称黄褐斑为“面尘 ”,历代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