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张志荣
(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
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服药2l剂,斑色变淡,范围同前,经前乳房胀痛减轻,伴痛经。

上方加泽兰15 g。

继服2l剂,黄褐斑范围明显缩小,颜色变淡,边界模糊,月经血块减少,舌脉同前。

上方去薄荷。

再服21剂,面部黄褐斑消退90%以上,鼻背、双颧散在数个豆粒大小的淡褐色斑点,皮肤光泽,无不适,睡眠好转。

上方去炒酸枣仁。

继续服药约3个月,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本病案“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故笔者以丹栀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

方中牡丹皮、栀子清热除烦;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柔肝,可使肝疏泄条畅而有利于调经活血,达到治本之目的;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要药,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川芎乃血中气药,善走头面,可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可使肝气条达;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白术、郁金健脾益气、行气解郁;白僵蚕祛风通络;茯苓实脾,
与白僵蚕成对使用可美白祛斑,具有协同作用;益母草活血调经,用于治疗妇女血瘀气滞、行经不利;炒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疏肝、活血调经之效。

2 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面部呈淡黄褐色斑片,以前额、双颧、鼻周、口周较为明显,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身疲乏力,四肢倦怠,神疲嗜睡或失眠多梦,纳谷不香,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苔薄自或腻,脉细。

证属脾虚不运,气血两虚。

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选用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山药、远志、甘草、大枣、木香。

若营血亏虚,加白芍、熟地黄、川芎、阿胶;形寒肢冷、腰酸乏力,加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脾肾气虚、阳气不足,加桂枝、白附子、细辛。

例2 患者,女,34岁,2007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3年。

患者近3年来精神疲惫,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面色萎黄不华,双颊、上唇出现浅黄褐色斑,且色斑逐年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双颊、上唇呈浅黄褐色斑,月经后期,经量少、有血块,嗜睡,纳呆,大便溏软,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滑缓。

辨证属脾虚不运,气血瘀滞。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调经。

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0 g,山药l5 g,茯苓15 g,白僵蚕10 g,泽兰10 g,红花10 g,丹参20 g,桂枝6 g,甘草6 g。

服药21剂,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精神状态稍好,月经量少,嗜睡减轻,舌淡,苔白,脉滑缓。

上方加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

继服21剂,黄褐斑颜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大便成形,手足不温减轻,舌脉同前。

上方黄芪、党参加至15 g。

再服2l剂,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皮肤有光泽,无不适。

上方去桂枝。

继服2l剂以巩固疗效。

按“阳明胃脉荣于面”,脾胃的盛衰对面部气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脾不健运,疾瘀内生,清不升,浊不降,浊气上犯,蕴结肌肤,则易生褐斑;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运行滞涩,故经血量少。

治疗时应以健脾化湿与疏肝化瘀并举,痰湿消而瘀血散。

加减归脾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熟地黄、白芍、当归滋阴补血,养血活血;丹参既能破宿血,又能补新血,调经脉;泽兰、红花、川芎活血祛瘀,通畅血络;桂枝温阳通脉,宣郁散寒;白僵蚕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化瘀通经之效。

服药后虽气虚缓解,但月经仍少,乃肾气不足、精亏血少之故。

由于脾运化水谷精微需要肾中阳气的温煦,滋补肾精可促进气血生化,填补肾阳可温煦脾的运化从而加强气血的生化,故加枸杞子、菟丝子以补益肾精、温肾助阳。

3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颜面无光泽,斑色暗黑,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虚烦不得眠,目涩口干,腰膝酸软,倦怠无力,月经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肝肾阴虚。

治宜滋补肝肾。

方选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药物选用山
茱萸、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旱莲草、女贞子。

若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畏寒肢冷,加仙茅、淫羊藿;腰酸,加菟丝子、杜仲;月经量少,加当归、川芎。

例3 患者,女,37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4年。

患者平素工作紧张劳累,时感腰膝酸软,4年前面部两颧、前额出现淡黑褐色斑,并逐年加深、扩大,有乳腺增生病史2年。

现症:两颧、前额呈淡黑褐色斑,边界不整,界限清晰,月经为后期且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心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纳可,口干喜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

辨证属肝肾阴虚,气血瘀滞。

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

给予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治疗,服药1个月,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心烦、失眠均减轻,经量增加,但经期仍感乳房胀痛,睡眠转安,情绪稳定,大便正常,舌红,苔少、有裂纹,又服药两个月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肝肾同源,肾阴又称元阴,是机体阴液的根本,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肾的阴阳既要充盛,又要相对平衡、协调。

若肾阴亏损,精不化血,精不化气,精血、肾气均会不足,则月经的异常就会随之而来;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

故治疗时应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养血活血,以达到精血充盛、阴平阳秘、冲任条畅、化瘀消斑的目的。

4 小结
黄褐斑作为一种色素沉着性病变,虽属皮肤病范畴,但以女性患
者为多,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根本在于机体脏腑、气血、冲任的失调,并与肝、脾、肾3脏关系最为密切,3脏均会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气血瘀滞,颜面失与荣养,故发为黄褐斑。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西药,然而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此疗效欠佳。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分型论治,可达到调节脏腑阴阳使气血运行条畅、经络平衡的目的,从而使面部荣华有光、黧黑尽去,具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而治疗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辨证准确,抓住各证型的精髓。

由于临床上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和肝肾阴虚3型常可相互转化或有并见的症状,故需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治疗中要处理好虚与瘀的关系,注意补阴药的运用及顾护脾胃,方可获得良效。

另外,该病患者常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因此,调节好女性内分泌环境,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防晒及化妆品的使用,积极预防妇科疾病及治疗慢性病,是预防黄褐斑的有效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