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版三年级上册6倾斜的伞教案及作业题6 倾斜的伞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仍然”的意思,并会用它写一句话。
3.结合词句,抓住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倾斜的伞 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❶下雨。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雨,为下文在雨中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
逢(féng)淅(xī)淅沥(lì)沥的雨声在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学校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
[①句中的“每逢”“便”意在说明什么?]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②“一蹦一跳”说明了什么?]钻进伞下,挽(wǎn)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
[③“钻”“挽”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了每逢放学下雨时,外公便打着伞来接“我”,体现了外公对“我”的爱。
起头,我惊讶❷地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得那样深。
[④“惊讶”的原因是什么?]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外公,伞歪了。
”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我困惑(huò)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⑤外公知道伞歪了吗?“我”为什么感到困惑?]外公笑而不语。
[句导读:外公说伞“没歪”,一半是逗外孙女,一半是为了坚持把伞倾向外孙女,好让她不淋着雨。
面对“我”的困惑,外公“笑而不语”,这笑里包含的是对外孙女深深的爱。
]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外公把伞打歪了,外公却说没有歪,这使“我”感到困惑。
到家里,我发现外公上衣的一边肩膀都湿透了。
[⑥外公被淋湿的原因是什么?]“外公,您肩膀都淋湿了,快擦❸擦吧!”外公拿起一块干毛巾,一边擦衣服,一边问我:“丹丹,你淋湿了吗?”[句导读:祖孙俩的对话表现了外公和“我”的互相关爱。
“我”虽然年纪小,但是一回家就注意到外公淋湿了,让外公赶紧擦一擦,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外公用大半个伞为外孙女挡雨,还担心她淋湿了,可见心里全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关怀。
祖孙俩的一番平常的对话,包含着动人的亲情。
]“没有哇!你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儿都包住了呢!”我说。
外公听了,开心地笑了起来。
[⑦外公为什么开心地笑了起来?]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回到家里,外公自己一边肩膀都湿透了,却还担心“我”被淋湿。
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⑧“每次”“总是”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每次外公把“我”从雨中接回来,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的事情。
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段导读:第6自然段承上启下,把时间推移到多年以后,交代的人与物一如从前,但人的角色转换了。
丹丹,伞歪了。
”传来外公微微颤(chàn)抖的声音。
[⑩外公的声音为什么“颤抖”?]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 “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为什么?]我的心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
[ 句中的一个“热”字,有什么含义?]这仍然是把倾斜的伞。
[ 这句话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我”打伞的动作让外公激动不已。
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zhuó)的双眼泪光点点。
[ 从“微微一颤”“双眼泪光点点”的神情里,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的是面对“我”被淋湿的情景,外公内心非常激动。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写多年后,“我”为外公撑伞,这伞中传递的是晚辈对长辈的浓浓亲情。
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zhēn)惜它,爱护它。
[ 这个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会永远珍爱这把充满温情的伞。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伞。
请同学说说伞的作用。
(遮阳挡雨) 2.补充板书:倾斜的。
(1)理解“倾斜”。
(2)读课文题目,质疑。
(伞是怎么倾斜的?为什么会倾斜呢?)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我”小时候十分喜欢下雨。
每逢下雨,外公打着伞和“我”一同走进雨中的世界。
每次外公总是把伞向“我”倾斜,而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
“我”长大了,撑伞的人变成了“我”,这时的伞总是向着外公那边倾斜。
)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困惑:(遇到问题)不理解。
颤抖:哆嗦;发抖。
浑浊:(水、空气等)不纯洁,不明澈。
3.归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的字:招胳膊眯服湿微颤抖挽浊珍上下结构的字:喜墨惑歪半包围结构的字:逢透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膊”,左右结构,不要丢掉右上的“点”。
“微”,书写时注意不要丢掉中间的小“横”。
四朗读全文 1.分段读课文。
读准字音,巩固生字、新词。
2.朗读全文,看谁读得流利。
1.学生们对伞都不陌生,所以教师可直接揭题让学生说说伞的作用,然后以问题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领会祖孙之间的爱,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3.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投影,有关下雨的图片。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倾斜的伞》。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
那么同学们都掌握字词了吗? 2.认读生字、新词。
3.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雨天。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有关雨的图。
请看投影,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请把看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小结:在茫茫的雨中,人们撑着伞行走。
远远望去,仿佛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
雨中,这把倾斜的伞更美丽。
因为伞下有着动人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讲故事。
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把倾斜的伞下的动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注意不是说主要内容,而是生动地讲述故事。
) 二感悟课文 1.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亲人之间深深的爱。
)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外公对丹丹的爱?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投影句子。
(1)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①“本来”是什么意思? ②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变了?体现了外公的什么感情?(体现了外公对丹丹的爱。
)③说说你的体会。
(2)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①“每次”“总是”是什么意思? ②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还一样吗? (“每次”“总是”说明经常是这样,从中可以体会外公对“我”的无尽关爱。
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感情就不强烈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小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丹丹在外公的关爱下健康幸福地成长着。
3.你又从哪儿感受到了丹丹对外公的爱? (1)朗读第七自然段。
(“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
) (2)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①“仍然”是什么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 ②从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很多年过去了,“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表达了“我”对外公的爱。
) ③练习用“仍然”写一句话。
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①朗读这句话。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从“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体会到外公的激动与幸福。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对雨中两个感人小场景的描写,表达了祖孙间的挚爱亲情。
四谈谈感受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结合你课前搜集的有关长辈关心晚辈的资料和你的日常生活经历,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同学们自由发言,谈感受) 2.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着。
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帮助别人。
1.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倾斜”入手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祖孙两代打伞的时候伞都倾斜了?”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的兴趣。
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适当设计人物的独白,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说出来并配以动作,让学生在体会文字美妙的同时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效果很好。
61.看拼音,写词语。
xiān��féng(相逢) zhāo shǒu(招手) chàn dǒu(颤抖) xǐ huān(喜欢) gē bo(胳膊) shī tòu(湿透)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墨绿色的( ) 惊讶地( ) 颤抖的( ) 灰蒙蒙的( ) 开心地( ) 浑浊的( )4.照样子,写句子。
例: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唱歌)。
(1)爸爸一边( ),一边( )。
(2)我一边( ),一边( )。
例:大象高高壮壮的,身子像(一堵墙)。
(3)月亮圆圆的,像(大玉盘)。
(4)大象的腿粗粗的,像(大柱子)。
5.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外公的笑,外公三次的笑有什么不同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从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爱。
一伞的发展史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
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
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
清代,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yàn)若教授从人体肘关节能曲能伸受到启发,想到若能根据这个原理,制造一种像人的肘关节一样伸曲灵活的折叠伞,人们携带起来就方便多了。
于是,他对现行伞进行了改造,发明了折叠伞。
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二伞的由来伞是我国首创,据传伞是鲁班发明的。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tán),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
”这里的“盖”就是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