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48课时)绪论(2课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它与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就有所不同。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曾于1776—1787年间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
1900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他强调学科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开始,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4课时)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为人的发展而有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
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区别。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
它将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弘扬自由个性的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课时)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1.未完成性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课时)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三)教育的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第四章教育目的(4课时)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认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普通中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教育制度(2课时)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含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