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课程的含义、类型以及制约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2.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理解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4.掌握课程的实施。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与类型(一)课程的内涵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突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但这个词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在朱※的著作中并没有对"课程"的明确界定,但意思还是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在西方,"课程"(Cu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寒《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couse)。
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medsturdy),即"学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所涉对象十分复杂,对其的全面理解离不开对课程的分类。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型也不同。
现选出几种常见的课程分类,加以说明。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朋限。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从各文化领域精选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够有效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教师的教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共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真题再现【2019年真题】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A.综合课程B.潜在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D【2019年真题】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属于最早的()。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特色课程【答案】A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法国教育工作者卢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建立了完整的活动课程论,并付诸实践。
经验课程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施。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经验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在具体实施中,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
经验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运用操作机会,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自觉性。
但同时也应看到,儿童从经验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真题再现【2020年真题】()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答案】B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分科课程的种类与科学知识分化情况密切相关。
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其缺点在于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造成学习任务繁重。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
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
不过,综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教材的编写问题以及师资的问题等。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两类。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所谓国家课程,就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这类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课程的编制往往采用"研制一开发一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所谓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二级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编订。
地方课程可以克服国家课程单一、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丰富。
它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
所谓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属三级课程。
其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校本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真题再现【2019年真题】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答案】C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
其显著特点就是有计划性,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隐蔽课程等,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
二、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外部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
历史上最早的课程就是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
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课程内容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来源。
课程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2.儿童因素儿童观会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应更多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当前人们制定课程目标、选编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
3.知识因素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
在教育中,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课程,没有课程则无法使知识进入教育活动中。
课程内容就是从人类历代积累的多样知识中精选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化知识是学校课程的"总集",学校课程是它的一个部分、一种形态。
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总结起来说,社会、儿童和知识都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外部因素,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框架结构。
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时候,偏废或轻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都是行不通的。
(二)内部因素课程发展受到课程系统内部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都是直接制约着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课程传统所谓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
历史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无非是"删删减减""添添补补"。
2.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包括人们早期的课程思想,涉及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直接指导着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
3.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课程发展遵循着辩证否定规律。
也就是说,课程总是处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之中,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重复自己的过去的历程中发展起来,扬弃的过程就是课程自身螺旋上升、不断进步的过程。
真题再现【2020年真题】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不包括()。
A.学制B.课程理论C.儿童观D.课程传统【答案】C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