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1
先秦文学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神话
第一节原始歌谣
一、原始歌谣的产生
二、原始歌谣的内容
三、原始歌谣的特点
四、原始歌谣的保存
一、原始歌谣的产生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人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它包括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夏代以及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状况。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集体进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用极简陋的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同时在这个为了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也开始创造了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
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应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
大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是继奴隶制社会产生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又一次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即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奴隶制的解体和地主阶级的兴起、封建制的初步确立。
伴随着社会政治领域的空前变革,是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一时间形成了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绵延整个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大批涌现出来,并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纷纷著述立说阐明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不同观点和各自的政治主张。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文学领域里散文的勃兴和繁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言论,讲学的记录和论著,同时也就是重要的散文作品。由于这些作家们的政治主张、思想性格不同,因此他们的散文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各具特色,构成了战国政治哲学散文争妍斗艳的奇观。例如《墨子》的简朴,《孟子》的大气磅礴,《庄子》的汪洋恣肆,《荀子》的富丽严谨,《韩非子》的峻峭等。它们为后代同类散文的发展开辟了宽广道路,影响十分深远。这就是所谓的诸子散文。
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二、神话的题材、内容
1、关于人对自然界的理解的神话。
(1)关于自然神的故事(2)解释自然现象成因的故事
2、关于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神话。
3、关于社会历史的神话。
三、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地位: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
影响:
1、神话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斗争精神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
诗歌成就尤其辉煌,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开端,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期的散文,主要有西周的铜器铭文,有包含在《尚书·周书》里的文告体散文;还有春秋后期编成的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等,它们对春秋以后散文地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古文学:先秦文学、秦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先秦社会与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文学(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建国)
当代文学(1949年建国至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分期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辽金文学
元明清文学
1、二拍子节奏。
2、诗歌与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
四、原始歌谣的保存
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第二节神话
我国古代的神话散见于先秦和秦汉时期的许多著作中。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子》《庄子》
《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十洲记》《神异经》
《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异记》《蜀王本纪》
《华阳国志》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人类起源与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纯粹的幻想和虚构,却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充满
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迫切要求下,历史散文也长足发展起来,大大突破了《春秋》那样过于简略的编年记述,出现了向《左传》那样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善于刻划人物形象、语言明白晓畅的史传文学杰作。《国语》、《战国策》是分国辑录的历史散文,也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无论是诸子散文还是历史散文,都还保存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是被用来作为著作中表意明理、参与政治思想和学术论争、宣传各种学说和政见的思想武器。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把社会生活经验和哲理寄寓在简短生动的故事里,既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公元前18世纪前后,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从商代起,我国历史开始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
在夏代是否有文字以及文字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出现,证明最迟在殷商社会中期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中的萌芽。
2、神话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启发了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艺术构思。
3、神话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形象。
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献记载的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
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夏代作为有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对于当时阶级社会的某些现实在文学中也有所反映。如据《尚书·汤誓》所引两句夏代歌谣:“时日何丧?予及汝偕亡!”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反映了夏代人民对夏桀暴帝、蚩尤和他们以后的尧、舜、禹,当是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人物。
尧舜禅位,天下为公,应该是氏族部落会议推选氏族长和部落酋长的历史事实的反映。
“夏传子,家天下”,指的是禹年老后不再把部落联盟首领这一职位让给别人而是传给儿子启的事实。从这时起,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世袭制度,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我国原始时代的文学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大部分口头文学都已亡佚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少数的原始歌谣和一部分原始神话。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文学也没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
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人类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从此,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第一个有阶级存在的奴隶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可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即统治者的文化和被统治者的文化)斗争的序幕。
在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除了尧、舜的禅让制度,继承了禹的帝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来看,先秦寓言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是后代同类作品所不及的。战国散文不仅是先秦散文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诗歌创作方面,战国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他在时代洪流的激荡下,在人民生活的哺育下,加上古代神话和楚地民歌的影响,使他利用自己所创造的新兴诗体¡ª¡ª楚辞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批判精神,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使得《诗经》以后沉寂了三百年的诗坛又大放异彩,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先秦散文的数量较诗歌为多。春秋以前属初步发展,战国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那时文学、史学、和哲学尚无明确分工,它们虽然是政治哲学历史著作,同时也应视为文学篇章。在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环境中,散文领域作品繁复,风格众多,构成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直到一千年后兴起的古文运动,仍然把这时期的作品当作范本,它们营养、滋补了后代众多散文作家。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谢灵运传论》
二、原始歌谣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或表现愉快的劳动生活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中《弹歌》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周易》中《归妹·上六》
2、表现征服自然愿望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成为西周。西周曾一度励精图治,但在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暴虐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社会动乱。幽王时期国事日衰,最终被犬戎所灭。幽王的儿子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所谓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早期的散文。
从此《诗经》和屈原的《楚辞》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并立的两座高峰,给后代文学以深远的影响。
我们对先秦文学得到如下认识:
原始社会的文学处在文学的产生阶段,主要样式是歌谣和神话。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加上后来的统治阶级任意涂改毁弃,被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毕竟是几千年文学史的开端,理应受到珍视。
从有历史记载的商代开始到秦统一,是我国文学初步发展的时期。这时的诗歌经历了从口头到书面、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诗经》和屈原的作品前后辉映,双峰并峙,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流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