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中医虚症解析
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血阴阳以及先天(肾)后天(脾)的作用,这六个方面的偏差(主要是不足),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内在病因及病理变化过程。
气血是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诸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伺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阴阳是将体内物质分类的方法,阳主动,阴主静,阳主上,阴主下。
在各个脏腑中,以功能活动为阳,以物质基础为阴,便分为肺阴、肺阳(气)、肾阴、肾阳、脾阴、脾阳等。
临床上,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脾虚等。
兹分述如下。
气虚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导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身体虚弱,或耗伤肾精,导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
大凡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器的气虚证候。
其相应疗法为健脾法。
健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常用方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血虚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
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多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其相应疗法为补血法,是指补益阴血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脉象虚细等症。
常用药物有熟地、当归、白芍、首乌等。
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汁液都属阴,故称阴虚,
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其相应疗法是滋阴法,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
常用药物有沙参、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阳虚是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
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其相应的疗法为壮阳法,是指温壮肾阳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命门火衰,精气虚耗而见阳痿、滑精、小便频数、腰膝酸冷、脉象沉微等症。
常用药物有鹿茸、狗肾、仙茅、锁阳、韭菜子等。
肾虚是指肾脏精气亏损的病理现象。
肾亏的原因,可由禀赋不足或肾精耗损太过所致。
临床表现多见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酸、遗精,并可兼见咽干、潮热或肢冷、阳痿等症。
由于肾精有滋养五脏的作用,故肾脏的精气亏耗,不仅表现为肾脏的病变,同时能影响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
其相应疗法是补肾法,是指补益肾阴阳的治疗方法。
肾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腰酸、遗精、神疲、虚热升火等症,常用药物有龟板、熟地、鳖甲、黄柏、女贞子等。
肾阳虚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气促、头晕、阳痿、便溏、肢冷、水肿等症,常用药物有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
脾虚是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陈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其相应疗法是健脾法,是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肿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常用方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