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就中医养生的起源、基础、学术流派、特点和方法以及养形、养神和法于自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为今用”,将中医养生更好地应用于防治当前日趋增加的慢性病。

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

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而养生之道就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故不通养生之道者,就不能称“上工”、“良医”。

养生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天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通晓养生理论,指导人民养生祛病,更好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1]。

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的蜂起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在秦汉到晋唐的发展期,养神流派已经形成,到宋元至明清的鼎盛期是中医养生学的黄金期,各种养生方法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养生学影响较大[2]。

2、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一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体系。

道家《太平经》告诫人们要重人贵生,“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庄子·让王》)。

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为圣法。

杜外者,使外物不扰于心也。

制中者,使心不动于外物。

内外不动,神自安宁,故能长久。

儒家的尊生贵命思想体现在“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

儒家这种贵生不仅贵生命之体,且更贵人生之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是关于如何“做人”为核心,故以修性为首务。

儒家修炼心神以“克己”、“寡欲”及“容忍”为内容,炼就一个宽厚、博大、坦荡之胸怀,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情感。

佛家修性讲究对品格行为的修持,确立戒、定、慧为修持方法,以解脱尘世物欲束缚,破开执迷、顿悟成智为修炼内容,修得心无丝毫杂念,顿悟圆通究竟,彻见本来面目,以了却生死欲念为最高境界总之,尊生贵命即是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自身的锻炼和养护,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3]。

3、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主要有:①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动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

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流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

②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为主。

《黄帝内经·素问》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③调气血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

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倡导调气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管仲。

《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恩乃知,知乃止也。

”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

④固精学派:认为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

历代养生家认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4]。

4、中医养生学的特点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②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③以综合施养为原则: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内调外养相结合,扶正祛邪,中医养生所包括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④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不论男女老幼均适宜.且方法简廉易行[5]。

5、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和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理念。

通过观察体验及感悟等手段,对生命过程、生命现象、生命实质和生命规律进行了孜孜不惜的认识、记录与阐释,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重人贵生、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天人和谐、脏腑协调、形神兼养、先后天并重等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并以此创建了以脏腑养生、药物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和起居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养生方法。

它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发展,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一门充满生机的科学[6]。

其可以运用针灸、按摩、导引、气功等方法,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药疗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提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7]。

6、中医养形与慢病防治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等方法来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养形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动。

6.1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本不会导致营养失衡。

但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的。

如何糅合传统饮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之精华,总结推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饮食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气候干燥的西北高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应多吃薏苡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

对不同体质的个体也应据其体质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多食辛味的食品以温补壮阳。

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多吃酸甘食品以滋阴润燥[8]。

总之,应据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差异、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

《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不同而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9]。

但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故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要注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省咸增苦以养心气[10]。

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进肥甘、恣食生冷,告诫人们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

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出汗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

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品。

在阳气潜藏的冬季。

则易酌温补[11]。

还要“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即吃饭要定时定量。

目前中国人膳食的特点:蔬菜食用频率普遍很高是其优点;其缺点:尤其在农村表现在某些蛋白质类食品摄入较少,且熏制品食用频率较高。

且饮食正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向高脂高糖方向转化[12]。

俗语说:“上床萝卜,下床姜”,早食生姜能开胃,夜食萝卜助消化[13]。

清代才子李渔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与中而不得下。

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之。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

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14]。

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之原,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把好“病从口人”关。

6.2 生活起居中医非常重视人的生活起居,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批判了不正常的生活习惯。

告诫人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视、卧、坐、立、行,本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一个“久”字,则说明过分的生理活动亦会导致“伤血”“伤气”“伤精”“伤骨”“伤筋”的病理情况。

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要有规律且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起居习惯。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主要包括睡眠、劳逸等几个方面。

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15]。

养生必须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即《千金要方》所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

6.3 运动养生包括导引养生和体育运动,“导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而引导就有意向、意念成分,导引之术,也是养生之一途,较之现代体育运动仍胜一筹。

体育运动仅是肌肉运动而已,某种程度上是对人体的消耗和损伤,需通过超量修复才能达到锻炼目的,而导引则通过调动人体的内气以调整和修复机体“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把运动锻炼作为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太极拳、八段锦以及气功、武术等传统的运动健身方法,特别是气功锻炼,其所讲究的守意、调息、动形法则,体现了中医运动保健、静心凝神、炼气健形的传统特色,至今仍显示其卓著效果而为民间所喜见乐用。

上述均立足于“内养外防”的保健方法,是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

择宜而用,综合调摄,可收到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在死因谱上占主要地位,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日益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是相关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仅以北京为例,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合理膳食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全国领先。

而其膳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钠盐和食用油摄入过多,豆奶制品摄人不足,不吃早餐,常吃咸菜和油炸食品,蔬菜水果撮人不足。

北京成年人中46%缺乏体育锻炼[17]。

相应地,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9.1%、6.6%、22.9%、8.1‰和18.4‰[18]。

江苏的调查表明: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9.7%,该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增加、久坐活动少、有高血压和肥胖家族史[19]。

为了减少慢病患病率注意运用中医的养生、摄生的方法,使之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有助于慢病的防治,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