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连带责任的认定和法律规定

关于连带责任的认定和法律规定

关于连带责任的认定和法律规定除了当事人之间的有效约定外,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连带责任的适用条件分别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认定当事人是否承担连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具体来讲,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连带责任有以下几种:(一)因保证而承担的连带责任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此外,《民法通则》第89条、《经济合同法》第15条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因保证而承担连带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

(二)合伙(包括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民法通则》第35条第2款规定:“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可见,这种连带责任是针对合伙人与债权人这一外部关系而言,至于合伙内部仍是一种按份的责任。

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与合伙中的相似,根据《民法通则》第52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有关规定,合伙型联营各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的约定对联营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

(三)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65条、第6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1条的规定,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有以下几种情况:1、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2、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3、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因其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

(四)因共同侵权而承担的连带责任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同样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权利被侵害人可以向任何一个侵权人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的责任。

对此,《民法通则》第130条及有关司法解释有明确规定。

(五)因共同债务而承担的连带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87条的规定,债务人一方人数为两个以上的,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履行了义务的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义务的人偿付他应当承担的份额。

(六)因产品不合格造成损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连带责任《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

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可见,因产品不合格造成损害,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的是一种连带赔偿责任。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2款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七)因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而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有关规定:1、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代理权。

介绍信中对代理事项、授权范围表达不明的,委托单位对该项合同应当承担责任,合同签订人应负连带责任。

2、借用其他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合同,出借单位和借用人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负连带责任。

3、借用人与出借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承包关系,且借用人签订合同是进行正当的经营活动,则可不作为无效合同对待。

但出借单位应当与借用人对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负连带赔偿责任。

(八)企业法人分立后对原有债务的承担以及开办企业有过错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44条的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其原债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来承担。

分立后的数个法人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另据《公司法》中有关公司分立的规定,公司分立应对原有债务的承担达成协议,否则不得分立。

若该协议对原有债务的承担明确到每个分立后的公司,则每个公司依协议各自承担责任;若协议仅确定了原有债务的分担比例,那么,分立后的公司对原有债务则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复(1987)33号批复的规定,企业单位开办的分支企业倒闭后,如果该分支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那么,应由开办该分支企业的单位负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八条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

第三十九条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第四十条合伙人由于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清偿数额超过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亏损分担比例的,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第四十一条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也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第四十二条合伙人的自有财产不足清偿其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合伙人的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全体合伙人,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其他合伙人未购买,又不同意将该财产份额转让给他人的,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为该合伙人办理退伙结算,或者办理削减该合伙人相应财产份额的结算。

知识延伸:处理连带责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正确确定承担连带责任的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凡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当事人,在诉讼中一定是共同被告,这是由承担连带责任的当事人共同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特点所决定。

对于有些判决判令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若不是诉讼主体确定有误,便是实体处理不当。

(二)处理连带责任应区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判决对于因保证而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件,应先查明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只能判决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对保证范围也应予以明确。

对于合伙(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由于当事人各方一般是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约定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那么,判决中应按连带责任人的出资比例或约定明确他们各自应承担的份额,对于因共同行为,如代理、共同侵权等而产生的连带责任,连带责任人各自责任的大小,应承担的份额有待确定。

审理此类案件,可先要求各连带责任人就责任的承担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则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分清责任大小,迳行判决各连带责任人应承担的债务份额。

应当指出,以上判决均应同时判令各连带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三)注意区分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连带责任是债务人不分主次,直接对整个债务无条件承担责任,补充责任则是责任人以其他人(主要是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义务为前提,在第二顺序中承担责任。

如果原告起诉两个以上连带责任人,人民法院应判令各被告共同对原告连带地承担责任,不能在判决中确定履行义务的先后。

对于补充责任,则应确定为第二顺序,其履行应以前一顺序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为条件。

(四)追偿权的实现应非诉化连带责任人中代为清偿或清偿超出其应负债务时,在其向其他未尽清偿责任的连带义务人追偿时,对方不偿还的,该责任人可依原判决,以债权人身份,以及代为清偿的有关凭证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应据此作出裁定并对其他未尽清偿责任者强制执行,以实现该责任人的追偿权。

试论关于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任何法律制度和法律理论均来源于实践,连带责任亦不例外。

审判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件,但究竟哪些情形下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实践中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导致对连带责任的误解及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关于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散见于各部法律及司法解释中,结合近年来的审判工作实践,笔者现粗略地对关于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作以归纳。

所谓连带责任,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有牵连关系的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须对全部债务承担清偿的民事责任。

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形态之一,它不是具体的民事责任方式,而是在责任人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事复合责任。

我国民商事法律中涉及连带责任最早而最多的法律,无疑是1986年颁布、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该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了个人合伙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伙型联营的合伙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连带责任;第六十五条第三款、第六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及第六十七条规定了代理人的连带责任;第八十七条规定了连带债务人的义务及追偿权;第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了保证人的连带责任;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夫妻双方离婚时对因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招用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违法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与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九十四条规定了个人承包经营者违法招用劳动者并造成损害的,应与发包的组织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了侵权情形下的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的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消费者可以选择向生产者、服务者和销售者要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实际上就是规定了生产者、服务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受害者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股东存在出资瑕疵的,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其承担连带资本充实责任;第九十四条规定了发起人对出资不足部分的连带责任;第九十五条规定了公司不能成立时,发起人应对设立过程中所产生的债务、费用和募集的股款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二条规定了多个保证人之间的连带责任;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了保证人的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新合伙人应对入伙前的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