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九周周末作业
一、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今义:
小学
..而大遗古义:今义:
吾从而
..师之古义:今义:
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
..无贵无贱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4、解释下列词语,并指出活用类型。
吾从而师.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位卑则足羞惑而不从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二、、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之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皆出于此乎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四、名言警句
1.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师的标准是什
么, , ________,.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六、下列材料对“蝴蝶鱼”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加以概括。
要求:保留主要内容,每个短语不超过10字。
蝴蝶鱼,属蝴蝶鱼科,是热带海洋观赏鱼的名角之一,有120余种,90%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
它们拥有美艳的体色、娇美的轮廓,两侧扁平椭圆的体型,既小又尖的嘴巴。
许多蝴蝶鱼尾部都有一个似眼的黑圆斑点,那是它们用来诱骗攻击者的假眼,作用在于使攻击者错误地攻击其坚硬的背鳍刺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食性以藻类、海绵、珊瑚为主,有些品种也会吃一些小动物及浮游生物。
《师说》练习答案
之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作助词,可译为“的” 作助词,可译为“的”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
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乎 1、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而 1、惑而不从师转折连词,却
2、犹且从师而问焉顺承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修饰
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他
8、特殊句式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而耻学于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
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答案示例:①观赏鱼名角且品类繁多②拥有独特的体形和体色③尾部斑点确保自己安全④食性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要抓住说明事物要点或特征的句子,可以直接摘取或提取。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语段,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筛选出有用信息,抓住本质,归纳出中心。
还要注意看清题干要求,如字数限制等,特别是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
语段涉及到它的种类、体型特点、保护自己的生物特征、以及食性。
从这四个方面去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