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管杆组立作业指导书

钢管杆组立作业指导书

目录1工程概况及适用范围 (1)1.1工程简述 (1)1.2铁塔配置 (1)2编写依据 (2)3作业流程 (2)3.1吊车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 (2)3.2座地抱杆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 (3)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4)5作业准备 (8)5.1人员配置 (8)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9)6作业方法 (10)6.1施工准备 (10)6.2吊车就位 (10)6.3座地抱杆吊装现场平面布置 (11)6.4座地抱杆起立 (11)6.5地面组装 (12)6.6构件吊装 (12)6.7拆除抱杆 (13)6.8钢管杆检修 (13)7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13)7.1质量控制措施 (13)7.2质量控制表 (15)7.3检验标准 (16)1工程概况及适用范围1.1工程简述包括:工程的总体情况,钢管杆设计型号,工程量,地形等1.2铁塔配置表1-1铁塔配置表2编写依据表2-1编写依据3作业流程3.1吊车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图3-1吊车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3.2座地抱杆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图3-2座地抱杆吊装钢管杆作业(工序)流程图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表4-1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预控措施表请您认真检查并签名确认,您的签名意味着将承担相应的安全质量责任。

施工单位检查人:监理单位检查人:日期:日期:注1:对存在风险且控制措施完善填写“√”,存在风险而控制措施未完善填写“×”,不存在风险则填写“―”,未检查项空白。

注2:安全风险辨析与控制措施表在有新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时可增加补充。

5作业准备5.1人员配置表5-1人员配置表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6作业方法6.1施工准备6.1.1材料准备对进入现场的杆材应进行清点和检验,保证进场材料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6.1.2技术准备6.1.2.1 钢管杆基础必须经中间检查验收合格,基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允许低于设计强度的70%。

6.1.2.2 钢管杆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具备与杆身可靠连接的条件。

6.1.2.3 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根据施工条件选择吊车吊装或者座地抱杆吊装的施工方案,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6.1.2.4 组立前要对运输道路进行踏勘,吊车司机必须参加,特别是使用较大型的吊车,必须事先对道路、桥梁及涵洞的承载能力进行调查,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吊装方案设计。

6.1.2.5 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对影响吊车吊装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应事先采取措施进行清理或避让。

6.1.3 工器具准备6.1.3.1 根据杆重、杆高、起吊负荷等选用合适的吊车或者座地抱杆。

吊车或抱杆应具备安检合格证,司机应持吊车上岗操作证,起吊前应对吊车或抱杆进行全面检查。

6.1.3.2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具、工器具进行清点、检验或现场试验,确保施工工器具完好并符合相关要求。

6.1.3.3 根据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6.2吊车就位6.2.1 合理确定吊车的摆放位置,避免在起吊过程中移动吊车,以提高工作效率。

6.2.2 吊车工作位置的地基必须稳固,附近的障碍物应清除,吊车的支撑点应选择在坚硬的土层上。

6.2.3 组装段的位置应与吊车回转范围相适应。

6.2.4 平面布置中要注意组装段位置与起吊顺序相适应。

6.3座地抱杆吊装现场平面布置6.3.1 现场布置示意图见图6-1。

图6-1 座地抱杆组立钢管杆现场布置示意图1—座地抱杆;2—外拉线;3—抱杆头部;4—被吊构件;5—控制绳;6—机动绞磨;7—钢管杆6.3.2 抱杆高度应满足组装段就位的要求。

6.3.3 抱杆采用外拉线布置方式,拉线采用钢绳与地锚连接,根据地质条件和吊重受力选择拉线和地锚规格。

抱杆拉线布置与钢管塔成十字交叉方向,所有地锚位置应大于杆高的1.2倍,控制吊件的控制绳对地夹角不应大于30°。

6.3.4 为方便吊件就位,抱杆可稍向吊件侧倾斜,但倾角不应大于10°,且抱杆头倾斜不应大于2.5m。

6.4座地抱杆起立6.4.1 抱杆首次组立高度应满足吊装底段钢管的需要,一般为20~30m,如果所组立的杆身较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次满足起立足够高度的抱杆,减少抱杆提升次数。

6.4.2 采用小人字抱杆整体起立座地抱杆。

6.4.3 抱杆起立前应对抱杆坐地位置进行平整并采取防止抱杆脚下沉的措施。

6.5地面组装6.5.1 地面组装位置以适合吊车或座地抱杆起吊为原则,杆塔的单件质量应小于吊车额定起重量,同时注意起重量大小与伸臂长度的关系,组装好的构件必须在吊车允许起吊半径范围内。

6.5.2 地面组装时应考虑好组装形成的吊件重心位置及吊点绳的绑扎位置,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构件有无方向限制等确定构件布置位置,留出操作空间方便吊绳、控制绳的绑扎及方向控制。

6.5.3 用螺栓连接构件时,螺杆应与构件面垂直,螺栓头平面与构件不应有空隙,螺母拧紧后,螺杆露出螺母的长度,对单螺母者应不小于两个螺距,对双螺母可与丝扣平齐。

6.6 构件吊装6.6.1 正式吊装前,必须进行试吊。

6.6.1 根据杆的高度、重量及地形条件确定吊装方案。

分解吊装主要用于受吨位和高度影响只能分段吊装的钢管杆,整体吊装主要用于吨位小的钢管杆。

6.6.2 仔细核对吊车或抱杆允许荷载及相应允许起吊高度,所有各段重量及相应起吊高度均处于该吊车或抱杆荷载范围及相应允许起吊高度以内,严禁超载起吊。

6.6.3 对于分段吊装钢管杆身,吊点一般选择在构件的上端,便于塔体就位;对于整体吊装钢管杆应选择在吊件重心以上位置。

6.6.4 组立钢管杆应按段将钢管杆依次排列,根据吊车或抱杆允许工况吊立钢管杆下段并与地脚螺栓连接紧固。

6.7拆除抱杆利用已经组立的钢管杆拆除抱杆,在杆塔顶挂8T滑车,在抱杆30m处挂滑车,用磨绳和绞磨提起抱杆,从下到上逐段拆除。

拆除过程中另用控制绳控制抱杆,以防抱杆碰到塔身和横担。

6.8钢管杆检修6.8.1 检查所有部位螺栓数量及规格,对所有螺栓进行复紧,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螺栓扭矩。

6.8.2 及时采取有效的钢管杆防盗和防松措施。

6.8.3 清理杆身遗留杂物,清洗杆身污垢,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清。

6.8.4 对钢管杆进行质量检验。

7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工程的质量要求是达到100%的优良率,施工中必须严格按本质量保证措施、《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及《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1部分:送电工程)》(Q/CSG 10017.1—2007)施工。

各工序要认真检查组装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7.1质量控制措施7.1.1 现场构件应分类、分段号摆放。

7.1.2 不得用角钢作其他承力使用,如:当撬棍等。

防止构件弯曲变形。

7.1.3 如因运输造成局部镀锌层磨损时(小于100mm2),应喷防锈漆,进行防锈处理。

喷前应将磨损处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7.1.4 检查构件的弯曲度,角钢的弯曲度不应超过相应长度的1/800。

7.1.5 螺栓防盗栓槽统一朝上。

7.1.6 螺栓连接构件组装规定7.1.6.1 铁塔各构件的组装应牢固,交叉处有空隙者,应按设计图纸加装对应厚度的垫片。

7.1.6.2 螺栓应与构件面垂直,螺栓头平面与构件不应有空隙。

7.1.6.3 螺母拧紧后螺杆露出螺帽的长度,对单螺母不应小于两个螺距,对双螺母可与螺母相平。

7.1.7 螺栓数量不得缺少,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穿向应符合本工程的统一规定和铁塔图纸会审纪要的要求。

7.1.8 螺杆与螺母的螺纹有滑牙或螺母棱角磨损以至扳手打滑的螺栓必须更换。

7.1.9 铁塔组装有困难时,严禁强行组装,应查明原因。

对于有误的板件应划印,逐件登记交材料站退回厂家处理。

7.1.10 地面组装完成以后,应对组装质量做一次全面检查,如发现有质量缺陷应按规定处理后再转入下一道工序。

其内容包括:(1)构件是否齐全,缺少的构件是送料缺件,还是原构件加工尺寸错误装不上。

(2)各部位尺寸是否正确,特别是分段连接处是否正确。

(3)组装的构件有无歪扭和弯曲,是否有空隙未加垫圈。

(4)螺栓是否齐全,紧固。

(5)镀锌层有无剥落。

7.1.11 铁件与钢丝绳的接触面必须垫麻包袋等软物,保护镀锌层。

7.1.12 节点螺栓规格必须一致,在复紧全塔螺栓时应检查。

7.1.13 严格执行三级验收制度。

7.1.13.1 项目施工队铁塔组立完后,进行自检、消缺、填写自检记录表,自检后的塔位填写验收申请报项目部进行验收。

7.1.13.2 项目部验收后,填写缺陷表交项目队进行消缺,消缺后再进行复检并填写验收记录表。

7.1.13.3 项目部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申请报公司进行验收,并组织项目队对公司验收意见进行消缺。

7.1.13.4 完成三级验收并消缺后,由项目部报工程监理部进行铁塔验收。

7.1.14 各立塔队必须对每基塔立好后及时检修,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在其余桩位的立塔施工改进施工工艺,以保证质量控制。

7.2质量控制表表7-1 质量控制表7.3检验标准质量检验按Q/CSG 10017.1—2007《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1部分:送电工程》中表6.3.4和表B.16进行,并应符合标准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