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鲁智深人物形象

论鲁智深人物形象

论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

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

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

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

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

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成功,他“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向前走”的英雄形象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他疾恶如仇、胆大细心、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率真善良的性格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形象。

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展示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白描以及独特的语言描写展示出人物高强的武艺和独特的个性;用紧张、生动、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推动情节,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能。

下面对鲁智深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豁达坦荡、鲁莽却善良,显示了人物的真性情鲁智深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

他自己说“洒家是个粗人。

”市井中人言语行为难免粗俗。

他形骸放浪的形象可谓惊世骇俗,他的毛手毛脚,该出手时就出手为自己惹了不少是是非非。

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

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

兵器野蛮使一根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

他的蛮劲和高强的武艺可见一斑。

他性情急躁很多时候事情没弄清就冲动还动辄就打,经常骂人。

这个时侯他已经在五台山剃度做了和尚,这是水浒中很特殊的一个和尚,也是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和尚。

相对于崇尚理性来说他的朴诚、坦率和善用权术,利用权术以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宋江形成鲜明的对比。

坦荡使鲁智深的人生充满光明,心里充满激情。

虽会为“鸡毛蒜皮的琐事”而烦心,也不会为钻营和捞权而累心。

在山寨中鲁智深从未为个人位子的提升而揪心,这样人生就会轻松许多,他的义务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生命中多一份坦荡,就不会为杀死郑屠丢官亡命天涯而悲伤,也不会为无赖离开五台山所击垮。

豁达是鲁智深的一种风格、一种素养、一种行为方式。

鲁智深行事鲁莽,但心地却十分善良。

身绝技的鲁智深做不成提辖官人,不能为国家出力,也不能在五台山当和尚,只能在大相国寺里当个小小的菜头。

虽然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但对一身本领的他来说有着说不出的憋屈。

后面林冲所说“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也正是鲁智深真是心里的写照。

其实在拔掉这棵树的同时,鲁智深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了。

所以他相了一相,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若不把握人物的心理,倒显得他只有一身蛮力。

在塑造人物苦闷英雄形象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众泼皮的拜倒、衷心的赞叹)将鲁智深的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将他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鲁智深教训泼皮,对他们宽容,和他们一起饮酒,给他们演武,还思量着安排还席。

无不显示着他人性的善良。

鲁智深一生嗜酒,文章塑造了一个酒肉和尚。

《水浒》的前十七回,只要有鲁智深其人,就一定会写他喝酒。

这也显示了他的那份豁达和真性情。

鲁智深喝酒那真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从不用杯盏,酒器小则碗,大则用桶。

特别是二次大闹五台山。

远远地见一个汉子卖酒赶下亭子来买酒不成就抢。

双手拿住匾担,只一脚,交裆踢着。

从那汉子双手掩着,做一堆蹲在地下,半日起不得可见他下手之重。

从那汉子忍气吞声飞也似下山去的惊慌可见鲁智深的鲁莽形象。

在五台山两次大醉。

一次酒越涌上来把皂直裰褪膊下来,把两只袖子缠在腰里,露出脊背上花绣扇着两个膀子上山来。

头重脚轻,眼红面赤;前合后仰,东倒西歪。

踉踉跄跄睁起到禅床上,扑地便倒了,齁齁地睡了。

第二次蘸着蒜泥吃狗肉,一连吃了十来碗又一桶酒。

前一次大醉,闹僧堂打倒门子。

二次大醉,打坏了金刚,坍了亭子,卷堂闹了选佛场,打伤众禅客。

一而再、再而三的喝酒,触犯寺规几度酒后滋事,最终被长老遣往东京大相国寺。

鲁智深嗜酒,酒量大,每次喝完喜欢闹事。

渭州城与史进、李忠喝酒,引出了拳打镇关西,搞的提辖做不成,只能去当和尚;桃花村冒充"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的说姻缘",赚的酒吃,结果大闹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大相国寺菜园与众泼皮痛饮,倒拔了垂杨柳,虽结识了林冲这个好兄弟,又因护送林冲,大闹了野猪林,搞的和尚也当不了,只得上山落草做山大王。

他一生嗜酒,但不酒后乱性,也不酒后误事。

在嗜酒这一性格上作者极尽夸张,饮酒器具大大碗或桶,数量多动则一桶或一二十碗。

虽然文章努力塑造喝酒闹事的莽撞形象,但美酒、英雄是孪生兄弟,尽情展示了人物的真性情。

二、豪爽耿直,有勇又有谋,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鲁智深率真,任意所为,他做事之前缺乏深思熟虑,意气用事,不记后果。

他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童心,也是善心。

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持,恶的,就去消灭。

他们是见义勇为,而不是反反复复的算计。

鲁智深当和尚之前曾是金略府上的提辖,可谓有身份的官差。

拿着朝廷的俸禄,衣食无忧。

威风凛凛,有人敬重。

酒肆老板对他点头哈腰,奉承有加,唯恐招呼不周。

郑屠低声下气,百般讨好。

鲁智深扶危救困,解救金氏做的很有条理。

可在惩治恶屠上,没有把握好尺度,殴打他人致死。

我想这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从他“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的寻思就可看出。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

当郑屠被打得要死时,鲁智深明知是救不活的了,却说是郑屠在装死。

他说这话,间接的告诉旁人,郑屠是打不过我时假装的,没什么大不了伤。

为自已快速离开现场赢得了时间,待郑屠家人报官抓人,鲁智深早已回住处收拾东西逃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一但意识到须吃官司,担心没人送饭,便虚张声势说对方诈死而一走了之。

这既表现了人物粗暴和勇气,也体现出人物粗中有细,精明有智谋的一面。

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置权势者的利益于不顾,为了正义,尽力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鲁智深思想性格最鲜明的特点。

鲁智深原为渭州经略府的提辖,既无家小,又没产业,无牵无挂,又处于社会的下层,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他的思想性格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使他主动向社会的不平发动进攻,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这是他反抗精神的高度概括。

鲁智深是行侠仗义的英雄,在酒楼上遇到金翠莲父女,听说金氏父女缺少盘缠慷慨解囊,并向他人转借。

听说镇关西欺侮这对父女亲自找上门去,只是为了同情,三拳打死了郑关西,显示了人物爱憎分明的的情感,给人有痛快淋漓之感。

当他逃到五台山做和尚时,萍水相逢了林冲,但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挺身而出,定要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不计个人安危,大闹野猪林,最后和尚也做不成,上二龙山落了草。

在鲁智深的生活中,他的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粗中有细,勇而有谋,性急如火,而又心细如发;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是人们公认的。

他的莽撞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的语言上。

他请九纹龙史进的师傅李忠吃酒。

当李忠说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去时。

鲁达不耐烦了“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并骂道:“这厮们夹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

”最后让李忠被迫与他喝酒。

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

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听说了卖肉的郑屠欺侮金翠连便要去打死那厮。

穿着直裰,赤着脚,在佛殿后撒屎。

他是《水浒传》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个不吃斋,不念佛的出家人可亲可爱,对于参禅、打坐、诵经、念佛,清规戒律的和尚生活,他内心实在憋屈。

文章写他久静思动,信步行到半山亭,踱出山门外立地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内心苦闷。

取银两下山打禅杖戒刀,第二次醉酒后在半山亭练拳脚都是写他为以后行侠仗义做准备。

两次醉酒是他苦闷心情的宣泄,从看到金刚,喝一声道:“你这厮张开大口,也来笑洒家”就能看出。

金刚笑他什么?笑他醉酒?显然不是。

是笑他堂堂的英雄豪杰蜗居寺院,没有作为。

一想到这些,他心里就难受。

借酒浇愁,醉酒在所难免。

他要发泄,所以他醉酒、打架、都泼皮、倒拔垂杨柳。

幸好这种生活时间不长,但这不成为人物的污点。

鲁智深从出场拳打镇关西直至浙江坐化退出舞台,从官到匪到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该出手时就出手,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总起来说,鲁智深相貌粗恶,性格粗卤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粗中有细,勇而有谋,性急如火,而又心细如发;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慷慨大方,重义轻财;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武功超群,建立了不少功劳,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不求高官厚禄,淡泊名利,一身充满了正气,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

四、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鲁智深具有丰富多面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塑造一样,他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展示出人物性格;《水浒传》中,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思想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水浒英雄走上反抗的道路,都是因为官逼民反,被“逼上梁山”,这是他们的共性,然而作者并不是“千人一面”地刻画体现这个共性,而是巧妙地运用不同的人物关系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塑造典型人物,描绘出每一个水浒英雄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各有其“出身”、各有其“面目”,各有其“性格”。

在水浒英雄群像中,鲁智深是如此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如此豪侠仗义,古道热肠,如此粗犷率直,率性而为,如此粗中有细,心有韬略,几乎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同时,鲁智深作为水浒英雄中最富有正义感的一个,他的脚下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土壤,在他身上可以照见不同阶层人们身影。

如果说他的豪侠仗义多为豪杰所具备的话,那么他面对邪恶勇往直前的精神却多是英雄的选择,而他所面临的险恶环境何尝不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所处的普遍现实鲁智深是梁山上著名的英雄,本是军官,本人是经略府提辖,待遇相当优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