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复习题~(@^_^@)~一.概念题(20分)1.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促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正变质岩与副变质岩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后形成的变质岩;副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经变质后形成的变质岩。
2.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结构:指岩石组分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着重于矿物个体的性质和特征。
变质岩的构造:由岩石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着重于矿物集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片状构造与片麻状构造片状构造:由鳞片状、柱状和部分粒状矿物定向排布成薄的面状。
片麻状构造:以粒状变晶矿物为主,其间杂以鳞片状、柱状变晶矿物断续定向分布而成。
3.等物理系列与等化学系列等物理系列:是指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共生组合不同,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
等化学系列:是指具有相同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岩石,这些岩石的矿物组合不同,取决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
热峰条件与变质级热峰条件: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的最高温度状态时的条件,包括热峰温度、热峰压力等,也称顶峰变质条件。
变质级:变质作用的程度增加, 通常这种增加与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没有十分精确的联系;通常是指最大温度(T max)时的温度和压力, 因为变质级是由平衡矿物组合来确定的;通常主要指示变质作用的热峰温度;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
(根据常见岩石中,反映矿物共生组合重要变质变化的特定矿物来划分变质带,称之为变质级)。
4.新生矿物与原生矿物新生矿物(变晶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原生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原岩中的稳定矿物。
新生矿物与残余矿物残余矿物: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原岩中的不稳定矿物。
5.特征变质矿物与副矿物特征变质矿物:对指示原岩成分和变质作用性质、强度有特殊意义(稳定范围狭窄)的矿物。
副矿物:岩石中含量很少的矿物,通常不到1%,偶尔可达5%。
主要矿物与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岩石中含量较多的矿物,一般都在10%以上。
他们是划分岩石大类的依据。
次要矿物:岩石中含量不多的矿物,一般都在10%以下。
它们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的依据。
6.等粒变晶结构与斑状变晶结构等粒变晶结构:大部分主要变晶矿物的粒度大致相等。
斑状变晶结构:在粒度较细的矿物集合体中,有显著较大的变晶矿物,其粒度的变化是截然的。
镶嵌粒状变晶结构与缝合粒状变晶结构镶嵌粒状变晶结构:矿物颗粒具较平直或弯弧形界面,紧密接触。
缝合粒状变晶结构:矿物颗粒的外形不规则,彼此成锯齿状接触。
7.混合岩的基体与脉体混合岩的基体:指的是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变质岩,主要是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片岩、变粒岩等。
混合岩的脉体:指的是混合岩形成过程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新生成的流体相结晶部分,由称活动物质。
通常是花岗质、长英质(细晶质)、伟晶质和石英脉等。
变质结晶与重结晶重结晶: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致使矿物形状、大小变化而无新矿物相形成。
变质结晶: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的化学成分从新组合形成新矿物。
8.麻粒岩与变粒岩麻粒岩:变质程度较深(高温)、具粒状变晶结构的岩石。
变粒岩:片理不发育的粒状变晶结构的中等变质程度的区域变质岩。
千枚岩与千糜岩千枚岩:结晶程度比板岩高,基本已重结晶,具板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
千糜岩:在矿物成分组合与外表上与千枚岩相似,由塑性变形作用所形成,具片理构造的动力变质岩。
9.青磐岩与矽卡岩青磐岩:原岩成分相当于中基性岩的交代变质岩。
矽卡岩:原岩成分大多为碳酸盐岩的交代变质岩。
碎裂岩与碎斑岩碎裂岩:具有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的岩石。
碎斑岩:具有碎斑结构,受强挤压力严重破碎,残留有部分较大的矿物碎粒的岩石。
10.P·尼格里数值法∑=Al2O3+2Fe2O3+FeO+MgO+MnO+CaO+Na2O+K2Oal=( Al2O3/∑)×100fm=(2Fe2O3+FeO+MgO+MnO/∑)×100c=( CaO/∑)×100alk=( Na2O+K2O/∑)×100二.简要说明下列矿物的鉴定特征。
(10分)1.红柱石与蓝晶石红柱石:横切面近正方形,中正突起,干涉色一级灰白~黄色,负延性,(001)切面上两组解理夹角近90º。
蓝晶石:薄片中无色,具弱多色性,高正突起,一级黄~一级蓝干涉色,(100)面上斜消光,Ng∧c=30º,简单双晶或聚片双晶,正延性。
2.紫苏辉石与透辉石紫苏辉石:薄片中呈淡红至淡绿色,具弱多色性,高正突起,辉石式解理,一级黄~红干涉色。
透辉石:薄片中无色,具弱多色性,高正突起,辉石式解理,二级干涉色。
3.金云母与白云母金云母:薄片中无色至浅黄褐色,弱多色性,低正~中正突起,一组极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为三级。
白云母:薄片中无色,低正突起,具有闪突起,一组极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为二级定到三级,近于平行消光4.透闪石与阳起石透闪石:薄片中无色,中正突起,角闪石式解理,最高干涉色二级橙黄。
阳起石:薄片浅绿色,具弱多色性,中~高正突起,角闪石式解理,干涉色为一级顶~二级中部。
5.十字石与硬绿泥石十字石;薄片中金黄色,多色性明显,高正突起,糙面显著,一级黄~红干涉色,常含包体。
硬绿泥石:薄片中无色或绿色,多色性显著,高正突起,一级橙红干涉色,斜消光,含包体。
6.矽线石与石榴石矽线石:薄片中无色,针状或毛发状,高正突起,最高干涉色为二级蓝绿,平行消光。
石榴石:等轴粒状,无解理有裂纹,高正突起,正交偏光下为永久消光。
7.堇青石与橄榄石堇青石:薄片中无色,粒状及不规则状,可正可负的低突起,干涉色和石英相似最高干涉色为一级淡黄,柱状切面平行消光。
橄榄石:薄片中无色,无解理有裂纹,高正突起,糙面显著,干涉色二级定至三级底部,平行消光8.普通角闪石与斜长石普通角闪石:薄片中呈绿色或褐色,有强的多色性和吸收性,中~高正突起,角闪石式解理,最高干涉色二级底部。
斜长石:薄片中无色,低突起,有聚片双晶,一级灰干涉色9.方解石与蓝闪石方解石:薄片中无色,闪突起显著,菱形解理,聚片双晶,有珍珠晕彩的高级白干涉色,沿解理方向对称消光。
蓝闪石:薄片中蓝色或紫色,多色性显著,中正突起,角闪石式解理,一级紫红干涉色10.方柱石、硅灰石与滑石方柱石:薄片中无色透明,低~中正突起,干涉色为平行c轴的切面从钠柱石的一级暗灰到钙柱石的三级蓝色,平行柱面切面为平行消光。
硅灰石:薄片中无色透明,中正突起,一级橙黄干涉色,(100)简单双晶,有时见聚片双晶。
滑石:薄片中无色,低正突起,一组极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可达三级橙色。
三.(15分)1.解释变质作用因素的概念,说明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的主要表现?答:⑴变质作用因素:主要指的是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即物理、化学方面的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是温度、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⑵化学活动性流体引起的变质作用的主要表现:①当这些溶液在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由于压力差或溶液中活动组分的浓度差而引起流动时,便对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也就是说可以产生组分的迁移,形成与原岩迥然不同的变质岩。
②渗透于矿物颗粒间的粒间溶液对矿物彼此间的反应还能起到接触剂作用,通过这种媒介,促进组分的溶解和沉淀,从而促进矿物的重结晶作用。
③水和碳酸还直接参与组成含水和含碳酸的矿物。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影响水化和脱水作用,碳酸盐化和去碳酸盐化作用的进行。
④水溶液对岩石的重熔融温度影响很大。
例如花岗质岩石在不含水的情况下要高达950ºC才开始重熔,而当水溶液饱和时640±20ºC就开始重熔。
2.解释变质作用因素的概念,说明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及热的来源?答:变质作用因素:主要指的是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即物理、化学方面的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是温度、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1)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的主要表现:①促进矿物重结晶,从而使原岩的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岩石组分基本不变。
②促进变质反应的进行,使组分重新组合,致使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都发生改变。
(2)热源:①岩浆熔融体所带来的热。
②地热增温梯度。
③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热。
④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蜕变放出的热能。
⑤地幔深部熔融体的重力分异,产生上升的热流,引起热流直的升高现象四.(15分)1.说明变质作用的概念、类型及主要特征。
答:⑴变质作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
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作用。
⑵一般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因素将变质作用分为一下几种类型:①热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体散发的热量,使接触带围岩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原岩主要发生重结晶和变质反应,而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动。
②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所发生的变质作用,一般温度不高,重结晶作用不强烈。
往往与断裂带有关,故常呈带状展布③气液变质作用。
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和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当溶液来自于岩浆体,使接触带围岩发生交代作用,称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④区域变质作用。
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可分为:埋藏区域变质作用,仅仅随着埋藏深度的变化,在负荷压力和地热增温的作用下,使岩石发生重结晶的变质作用,特点是基本上无变化,不具定向构造。
区域动热变质作用。
由温度。
均向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变质作用,常以形成定向构造为特征。
区域热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古老的结晶地块和造山带中,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⑤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便产生深部热液和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这种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
⑥复变质作用,指岩石经受不同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又称多期变质作用。
⑦洋底变质作用,大洋中脊处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堆积物,由于较高的热流所发生的变质重结晶作用。
2.说明变质作用方式、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答:⑴变质作用方式是指变质作用过程中,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转变的机制⑵类型及主要特征:①重结晶作用,指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致使矿物形状大小变化,而无新矿物相形成的作用。
②变质结晶作用,指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的化学成分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矿物相的转变是通过变质反应来实现的。
③交代作用。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物质组分的带入,带出,引起组分的复杂置换的作用,交代作用的结果是使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在交代作用过程中,新矿物的形成与旧矿物的消失是同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