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题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题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题一早在巴黎时期,凡·高就爱上了向日葵。

1888年初,他南下阿罗,定居不久,便邀高敢从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去阿罗同住。

这正是凡·高的黄色时期,更为了欢迎好用鲜黄的高敢去黄屋同住,他有意在十二块画板上画下亮黄的向日葵,作为室内的装饰。

1888年8月底,凡·高去阿罗半年之后,写信给弟弟说:“我正在努力作画,起劲得像马赛人吃鱼羹一样;要是你知道我是在画几幅大向日葵,就不会奇怪了。

我手头正画着三幅油画……。

所以这一幅是浅色衬着浅色,希望是最好的一幅。

既然我盼望跟高敢同住在自己的画室里,我就要把画室装潢起来。

除了大向日葵,什么也不要……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

每天早晨我都乘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得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

”过了两个月,高敢就去阿罗和凡·高同住了。

不久两位画家因为艺术观点相异,屡起争执。

耶诞前两天,他的狂疾初发。

耶诞后两天,高敢匆匆回去了巴黎。

凡·高住院两周,又恢复作画,直到182月4日,才再度发作,又卧病两周。

1月23日,在两次发作之间,他写给弟弟的一封长信,显示他对自己的这些向日葵颇为看重,而对高敢的友情和见解仍然珍视。

他说:如果你高兴,你可以展出这两幅向日葵。

高敢会乐于要一幅的,我也很愿意让高敢大乐一下。

所以这两幅里他要哪一幅都行,无论是哪一幅,我都可以再画一张。

你看得出来,这些画该都抢眼。

我倒要劝你自己收藏起来。

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

何况,你也知道,这些画高敢非常喜欢。

他对我说来说去,有一句是:那……正是……这种花。

你知道,芍药属于简宁Jeannin,蜀葵归于郭司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足见凡·高对自己的向日葵信心颇坚,简直是当仁不让,非他莫属。

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

在同一封信里,他甚至这么说:如果我们所藏的蒙提且利那丛花值得收藏家出五百法郎,说真的也真值,则我敢对你发誓,我画的向日葵也值得那些苏格兰人或美国人出五百法郎。

凡·高真是太谦虚了。

五百法郎当时只值一百美金,他说这话,是在1888年。

几乎整整一百年后,在1987年的3月,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在伦敦拍卖所得,竟是画家当年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

要是凡·高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呢?要是他知道,那幅《鸢尾花圃》售价竞高过《向日葵》,又会怎么说呢?1890年2月,布鲁塞尔举办了一个二十人展。

主办人邀请凡·高参展。

凡·高寄了六张画去,《向日葵》也在其中,足见他对此画的自信。

结果卖掉的一张不是《向日葵》,而是《红葡萄园》。

非但如此,《向日葵》在那场画展中还受到屈辱。

参展的画家里有一位专画宗教题材的,叫做德格鲁士,坚决不肯把自己的画和那盆不堪的向日葵一同展出。

在庆祝画展开幕的酒会上,德格鲁士又骂不在场的凡·高,把他说成笨瓜兼骗子。

罗特列克在场,气得要跟德格鲁士决斗。

众画家好不容易把他们劝开。

第二天,德格鲁士就退出了画展。

凡·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

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凡·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

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

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

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1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

法文最简单,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

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其次,凡·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

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

至于189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的《凡·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

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

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

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

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

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9.作者为什么说“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4分10.余光中在文中反复引用凡·高写给其弟的书信内容,这样有什么作用?4分11.除了多次引用凡·高给弟弟的书信外,本文还使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4分12.一百年后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作品拍卖价格竟然是百年前的他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时,而且《鸢尾花圃》售价高过《向日葵》。

要是凡·高知道了,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想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案:9.1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象征”;2向日葵和太阳从词源学上讲其意义内涵密不可分,向日葵源于太阳;3凡·高追求光和色彩,是拜日教徒;4凡·高自比向日葵,他画自画像就是把自己当作向日葵来画 ;5向日葵明亮的色彩仿自太阳,而凡·高视太阳为上帝和慈母。

10.1增加传记的真实性或者可信度;2帮助作者印证其观点;3真实表达传主的思想观点、精神世界。

11.分三个方面:一是叙述,1讲故事。

比如高敢和凡·高的友情,比如向日葵画展上被羞辱等故事;2罗列相关事实材料。

如一般画册中向日葵作品的情况;二是议论评价,3引用他人评价。

如引用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中的内容;4带有作者强烈主观情感的评价。

如“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等等;三是叙议结合。

分析略。

12.1凡·高也许会惊讶,惊讶于这数字的巨大差异;2然后还是会失望,失望于世人依然没有真正理解他和他最钟爱的向日葵;3也许凡·高面对商业社会的价格和规则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注: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只要观点明确,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