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解剖
•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L4-S1) •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
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
展和内旋。
骨盆的肌肉
• 阔筋膜张肌
骨盆的肌肉
骨盆的肌肉
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 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 闭孔外肌: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
面,经股骨颈后方止于转子窝,闭 孔神经及骶丛分支(L2-S5)支配, 其功能是使髋关节外旋
• 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转子
间嵴,骶丛分支(L4-S2)支配,其功 能是使髋关节外旋。
骨盆的血管
• 一、髂内动脉及分支
1.脏支: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 内动脉
骨盆的肌肉
• 腹直肌
•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
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长度平均26cm,中点 宽度8cm,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 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 位。
•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 (T7~L1)
2.壁支:闭孔动脉、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二、骶正中动脉 三、直肠上动脉
骨盆的血管
骨盆的血管
• 偶尔存在于髂外动脉或腹壁下动脉
与闭孔动脉之间的粗大交通支,有 “死亡之冠(corona mortis)”之 称。
• 有时只有一条动脉越占70%,有时
只有一条静脉占越占40%.
• Beatrice在2184个尸体研究中发现,
神经支配:腰丛神经(L1-L4)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 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 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 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骨盆的肌肉
• 髂腰肌
骨盆的肌肉
• 阔筋膜张肌 • 位置:位于大腿前外侧,被股阔
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
• 骶骨岬和两侧髂骨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结节形成一环形线,称界盆,属腹部;线下为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四壁均为骨性,其 内外表面为肌肉和筋膜覆盖。
骨盆的骨性结构
• 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
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
骨盆解剖
2018级创伤骨科研究 生
赵海 洋
• 1.骨盆的骨性结构 • 2.骨盆韧带 • 3.骨盆的肌肉 • 4.骨盆的血管 • 5.骨盆的神经
骨盆的骨性结构
• 骨盆:由两侧的髋骨和后方的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髋骨由
髂骨、耻骨、坐骨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才完全融合。
骨盆的骨性结构
骨盆的骨性结构
• 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缘中分向前隆突称
岬,中部有4条横线,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为骶正中嵴,中 间部为骶中间嵴,此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孔外侧部有骶外侧嵴。骶前后孔与骶管相 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下端的裂孔为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为骶角。骶 骨外侧部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骨盆的韧带
1.骶髂骨间韧带由纵横交错的短纤维构成 2.最大的、最坚韧的纤维联合 3.被骶髂骨后韧带覆盖 4.连接髂骨粗隆和骶骨粗隆 5.填充着骶髂关节后上部不规则的关节间隙
骨盆的韧带
对抗横向旋转力量:骨间骶髂韧带 骶髂后韧带 骶髂前韧带 髂腰韧带 骶棘韧带
对抗横向垂直力量:骶结节韧带
骨盆的肌肉
骨盆的韧带
• 骶髂前韧带宽而薄,位于关节的
前面,链接骶骨骨盆面的侧缘与 髂骨耳状面的前缘。
• 骶髂前韧带加强骶髂关节囊的前
部、下部。
• 因该韧带结构薄弱,对骶髂关节
稳定性影响较小
骨盆的韧带
骶髂后韧带位于骶髂骨间韧带的后 方,该韧带分深浅两层。
1.骶髂后短韧带:起自髂粗隆和髂 骨耳状面后部及髂后下棘,斜向 内下方,止于骶骨外侧嵴和骶关 节嵴。
外侧2/3。
•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
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 神经支配:髂腹下神经 •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 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骨盆肌肉
• 腹内斜肌
骨盆的肌肉
• 腹横肌 • 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扁
阔肌。
•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腰筋
骨盆的骨性结构
• 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
构成髋臼的后下部,体向后下延 伸为坐骨支,其后下为粗大的坐 骨结节。体的后缘有一尖锐骨突 称坐骨棘,棘的后上方为坐骨大 切迹,下方为坐骨小切迹。 二者 之间的尖锐突起称坐骨脊
骨盆的骨性结构
髂骨是髋骨的组成部分之一,构成髋骨的后上部 髂骨体和髂骨翼;髂骨 体肥厚,构成髋臼的上部2/5 ;髂骨翼内面平滑稍凹,称髂窝,窝的下 界为突出的弓状线,其后上方为耳状面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
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 神经支配:髂腹股沟神经 •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组
成腹直肌鞘后壁。
• 功能:维持腹压。
骨盆的肌肉
骨盆的肌肉
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 髂肌组成。腰大肌为单羽肌,髂肌呈扇形。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 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2.骶髂后长韧带:骶髂后短韧带的 浅层,自髂后上棘达第2至第4骶 椎的关节突,向内与腰背筋膜相 连,向外与骶结节韧带相链接。
骨盆的韧带
骶棘韧带呈三角形,位于骶结节韧 带的前方。
起自骶骨外缘(为骶结节韧带 所覆盖) ,止于坐骨棘。
骨盆的韧带
骶结节韧带厚而坚韧,位于骨盆的后下方,呈扇形分布;骶结节韧带起自髂后下棘,骶骨下部的 外缘及尾骨上部,止于坐骨结节内侧缘;从解剖结构分析,骶结节韧带纤维在骶髂关节后部纵 向走行,对限制骶骨的腹侧倾斜有一定的作用。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S1-S2),有称梨状肌 神经的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 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 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骨盆的肌肉
• 梨状肌
骨盆的肌肉
• 闭孔内肌: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
面,由坐骨孔出骨盆止于转子窝, 骶丛分支(L5-S2)支配,其功能是 使髋关节外旋。
死亡之冠存在率49%,静脉41.7%, 动脉17%,亚洲人59.3%,欧洲人 42.8%,北美人44.3%。
骨盆的神经
• 一、腰、骶神经
闭孔神经、腰骶干、骶丛及分支
盆壁、臀部、会阴和下肢
二、内脏神经
骶交感干、骶副交感神经
下腹下丛
盆内脏
骨盆的神经
骨盆的神经
骨盆的神经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L4-S5)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 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 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 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骨盆的骨性结构
• 臀大肌
骨盆的肌肉
臀中肌及臀小肌
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 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 肌深层。均为羽状肌。
•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
•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
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
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固 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骨盆的肌肉
• 腹内斜肌 •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带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L4-S1)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远固 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 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
骨盆的肌肉
梨状肌
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分为上、 下两部分,分别为梨状肌上孔和下孔, 两孔中均有血管、神经通过。坐骨神经 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肤 去。
•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
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 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骨盆的肌肉
• 腹直肌
骨盆的肌肉
• 腹外斜肌
•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
维由外上向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 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骨盆的骨性结构
• 骶髂关节是支撑人体躯干负载并
完成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
• 落在腰骶连接的重力,经骶骨,
骶髂关节传送至髋部
• 站立时,重力经髋臼传至自由下
肢骨
• 坐位时,传至坐骨结节
骨盆的韧带
• 髂腰韧带厚而坚韧,起自第4、5腰椎横突,主要是第5腰椎横突,呈放
射状止于髂嵴内唇后半部分防止骶骨过度下沉,限制腰5的旋转,防止 腰5在骶骨上向前滑动髂腰韧带主要限制矢状面上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