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海自然环境概述

黄海自然环境概述

自然环境
水文环境
气候环境
地质环境
泥沙环境
环流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 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 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及其余 脉)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见东海中图3)。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 西南方伸入黄海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为“对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 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流速约10厘米/秒(在源地也不超过25厘米/秒)。它 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北上途 中逐渐变性。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 道进入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鲜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苏北 近岸局部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盐(冬季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 流速小于25厘米/秒。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流,在成山角 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向南下, 在长江口北(约北纬32°~33°附近)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 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附近。这支沿岸流在山东半岛北岸一带流幅较宽, 夏季最宽时可达50余公里。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 山角后流速剧减,而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 25厘米/秒左右。黄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区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 渔场附近。
水团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 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 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 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 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 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 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于增 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温(25~ 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 (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底层冷水”(习惯 上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气候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 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 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 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 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 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黄海海区6级(10.8~13.8米/秒)以上的大 风,四季都有出现,但以冬季强度大,春季次数多。大风区多位于渤海海 峡至山东半岛顶端成山角一带、千里岩和济州岛等附近海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 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 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 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 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 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地质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 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 ,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 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 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 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 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 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 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 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 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 平坦的大陆架。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 多次成陆,又多次受到海侵。最后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万年间开始的。距 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现在的位置。
黄海西面是山东半岛和苏被平原,东面是朝鲜半岛,北端 是辽东半岛,南部以长江口至朝鲜济舟岛连线为界。西北 面是黄海,东南面是东海。黄海的面积约为41.7万平方千 米,平均深度为44米,最深处在黄海东北部,约为140米。 黄海海底是浅海大陆架,海底平坦宽阔。海底多为泥沙底, 这主要是由于黄河夹带的泥沙,再加上长江、坏和等河流 带来的大量的泥沙。黄海是世界上各边缘海中接受泥沙最 多的海。黄海的水浅,盐分少,泥沙不易沉淀,所以海水 中悬浮颗粒多,海水透明度小,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 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 主。风浪秋冬两季最大,浪高常有2.0~6.0米;当强大寒潮过境时、浪高有 时达3.5~8.5米。春、夏季风浪稍小,一般为0.4~1.2米。如有台风过境,浪 高则可达6.1~8.5米。夏季台风来临时在南黄海西部沿岸曾观测到 8.5米的波 高。大浪区出现在成山角和济州岛附近海区。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 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潮汐和潮流 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 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 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 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 东部大于西部。东部(朝鲜半岛西岸)潮差一般为4~8米,仁川港附近最大可 能潮差达10米,是世界闻名的大潮差区之一。西部(中国大陆沿岸)潮差一般 为2~4米,成山角附近,潮差尚不到2米,为黄海潮差最小的区域。但江苏沿海, 弶港至小洋口一带海域,潮差较大,平均潮差可达3.9米以上;最大可能潮差, 在小洋口近海达6.7米,长沙港北为8.4米。 潮流,除烟台近海和渤海海峡等处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外,其他区域为规则 半日潮流。流速东部大于西部。强潮流区位于朝鲜半岛西端的一些水道,曾观 测到最大流速为4.8米/秒;其次为西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最大流速达2.5米/秒以 上。吕泗、小洋口及斗龙港以南水域,潮流亦较强,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6 米/秒以上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 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 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 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 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 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 新过渡的消衰期。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 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黄海冷水团与北黄海冷 水团相比,温盐度均略高。相应地黄海冷水团有南、北 两个冷中心。北黄海冷水团中心位置较稳定,约位于北 黄海中部偏西,水深大于50米范围内,最低温度值变化 范围为4.6~9.3℃。南黄海冷中心位置变化较大,大致 位于北纬35°30′~36°45′、东经124°以西区域;最 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6.0~9.0℃。黄海冷水团所盘踞的 区域,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夏季形成气旋式密度环流。 环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最大值约为20~30厘 米/秒,出现在冷水团的外缘等温线密集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