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刘巍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刘巍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刘巍
发表时间:2011-06-24T17:06:21.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5月上作者:刘巍[导读]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刘巍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056300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如何开启宝库,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
一、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

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

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三、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听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

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听觉型教具一般适用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

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

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了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了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如讲《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录像片断导入时,学生既能听解说员的讲解,又能观看比图片更真实、更全面的纪念碑。

四、述背景、补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

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

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

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总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