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研学地理小论文指导课程框架

中学生研学地理小论文指导课程框架

中学生研学地理小论文指导课程框架
目录
1.小论文指导理念 (3)
2.重点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3)
3.重点发展能力 (3)
4.小论文类型说明 (3)
4.1.A类论文:根据实际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结果,结合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论文(重点引导学生撰写该类论文) (3)
4.2.B类论文:仅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借助百度等平台,即使没有参加研学也可整理成文,不推荐) (3)
5.字数建议 (3)
6.基本写作格式 (3)
7.研究方法 (3)
8.研究/教育目标 (4)
9.撰写论文步骤 (4)
9.1.确定大主题 (4)
9.1.1.自然地理主题 (4)
9.1.2.人文地理主题 (4)
9.1.3.自然/人文地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题 (4)
9.2.根据大主题确定小课题 (4)
9.2.1.自然地理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4)
9.2.2.人文地理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4)
9.2.3.自然/人文地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5)
9.3.确定小课题7个方向 (5)
9.3.1.What:是什么?怎么样? (5)
9.3.2.When: 什么时候怎么样(过去/现在)? (5)
9.3.3.Where:在哪里? (5)
9.3.4.Why:为什么? (6)
9.3.5.Who:人做了什么? (6)
9.3.6.Good or bad:好或坏?利或弊? (6)
9.3.7.How:怎么办? (6)
9.3.8.小课题和论文标题的关系 (6)
9.4.查阅文献资料 (7)
9.5.拟定提纲 (7)
9.6.撰写初稿 (7)
9.7.修改定稿 (7)
10.关于研学全流程的操作步骤的改进 (8)
11.指导建议 (8)
1.小论文指导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探究地理问题,创新地寻求应对策略。

2.重点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重点发展能力
观察/考察能力、信息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

4.小论文类型说明
4.1.A类论文:根据实际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结果,结合查阅
文献资料,撰写论文(重点引导学生撰写该类论文)
例:《××河的河流垃圾调查及处理设想》:观察到河流漂浮垃圾现象,调查垃圾类型、数量、来源等,提出具体的、可实施的环保措施(处理现存河流垃圾的方法、设计宣传环保温馨提示牌、制定单位/个人倾倒垃圾罚款标准等)。

4.2.B类论文:仅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借助百度等平台,即使没有
参加研学也可整理成文,不推荐)
例:《喀斯特地貌的前世今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演化过程、类型、分布等。

5.字数建议
初中:1000-1500字;高中:2000字。

6.基本写作格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研究方法
观察(考察)、实验、调查(含问卷、访谈等)、文献研究。

8.研究/教育目标
目标关键词: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说明。

整体目标: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要素、现象)、识别(类型、种类等)、描述(特点、分布、过程等)、解释(原因等)、说明(影响、原理、结构、关系、区位因素等)。

注意:参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粗略整理
9.撰写论文步骤
9.1.确定大主题
9.1.1.自然地理主题
地貌、地质、地形、岩石、气候、水文(河湖)、植物、动物、土壤、自然资源、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等。

9.1.2.人文地理主题
人口、农业、工业、城乡/聚落、交通、旅游、文化、科技等。

9.1.3.自然/人文地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题
气候与土壤、农业和工业、自然环境与农业
9.2.根据大主题确定小课题
要求:宜小不宜大,尽量与生活、生产相关
生成方式:头脑风暴
9.2.1.自然地理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广西喀斯特地貌(分析地质历史、岩石特性、气候特点)
9.2.2.人文地理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喀斯特地貌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客源地、保护开发、经济影响、宣
传引流、配套设施等)
9.2.3.自然/人文地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题下的小课题举例
喀斯特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联系(多山地形影响农作物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农作物类型等)
9.3.确定小课题7个方向
9.3.1.What:是什么?怎么样?
目标:观察、描述、说明
切入点:特点、结构、过程等
例:旧州古镇绣球一条街特点、绣球结构、绣球制作过程
建议:可制作流程图、示意图、照片、调查表格等方式呈现。

9.3.2.When: 什么时候怎么样(过去/现在)?
目标:观察、描述、说明(通过调查、访谈等)
切入点:背景、历史、现状等
例:绣球的诞生背景、历史传说、制作工艺传承情况(传承人人数、年龄,年轻人传承的意愿强烈程度等)。

建议:可制作流程图、示意图、照片、调查表格等方式呈现。

9.3.3.Where:在哪里?
目标:观察、描述
切入点:分布、布局等
例:旧州古镇的整体布局和客源地分布。

可使用地图(平面图、路线图、示意图等)、照片等呈现。

9.3.4.Why:为什么?
目标:观察、实验、解释(收集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

切入点:原因等
例:喀斯特地貌成因(自然地理大多通过实验、文献研究);旧州古镇游客少成因(调查、访谈)。

9.3.5.Who:人做了什么?
目标:观察、描述
切入点:建筑、人造景观等
例:旧州古镇打造壮族生态博物馆
9.3.6.Good or bad:好或坏?利或弊?
目标:说明
切入点:现象/影响的好/坏(利/弊)
例:旧州古镇兴建壮族生态博物馆对绣球文化传承的利弊影响
9.3.7.How:怎么办?
目标:说明
切入点:策略、措施、建议、方案
例:为旧州古镇发扬绣球文化提出旅游规划建议
9.3.8.小课题和论文标题的关系
小课题本身可以作为论文标题,但不代表要忽略对同一大主题下的其他小课题进行论述。

因为部分论文标题只涉及到how(怎么办)一个方向的小课题,但是论文也需要论述what(是什么)等方向的小课题,才算完成较为完整的论证过程。

例如标题是《对××景区旅游开发出谋划策》,必须是根据调查、访谈结果(客源地、宣传渠道、基础设施等,属于what方向),才能给出针对性强的建议(属于how方向)。

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因地制宜,仅靠“拍脑袋”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一般不具备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

9.4.查阅文献资料
教师通过知网等平台下载与小课题相关的论文,阅读后精选转发给学生。

学生收集、整理论文观点。

9.5.拟定提纲
将前期通过头脑风暴发散的小课题进行删减,对保留下来的小课题进行排序。

确定小课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合理;
小课题组合即是初步提纲。

确定论点(观点/策略建议)、论据(理论或证据/调查访谈结果)、论证过程(如何从理论或证据推导出观点/如何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策略建议)。

9.6.撰写初稿
要求:符合题意;重点突出;格式正确;资料充分;理论依据。

9.7.修改定稿
科学探究方面要求:材料可靠、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用词严谨、论证严密、结论正确、观点鲜明。

语言表达方面要求:词语搭配、语句通顺、言简意赅、有无抄袭。

最易犯错:题目过大,文不对题;材料堆砌,论点不明;语言啰嗦,多空、套话;逻辑不通;数据资料造假等。

10.关于研学全流程的操作步骤的改进
研学前: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大主题。

研学中:教师启发思考讨论,确定具体小课题,收集重点观察和调查对象的资料,收集标本、景观拍照、素描等。

研学后:统计、整理、分析结果,结合文献资料,总结提炼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撰写论文。

11.指导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教师少做,学生多做;多鼓励,多表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