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1]
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
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
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
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
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
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
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
[2]
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
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我担任的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有关父爱母爱的话题,我曾经给学生留过一个作业,就是回到家后亲自给父母洗一次脚,并写出心得。
在课堂上我列举了众多生活中父爱母爱的真实感人故
事,学生们听得很受感动,都决心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当时我希望学生的感动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短暂的一个多小时内,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走进生活中,真切感受生活,把对父母的爱生活化,就留下了回家给父母亲自洗脚的这个作业。
学生把作业上交后,我看到了学生内心的变化,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当时的感受,很多学生谈着谈着就流泪了,我想他们的心真的受到触动了。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确定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 [4]
“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国家重点中专,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
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
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
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
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
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6] 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本学期参加了几次数学教研活动,发现我们的数学老师都非常强调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是去研究,分析,即陶先生所说的“做”,在这样的“做”中学习数学,在教学比赛开课中,一位老师的课其课题就是“生活中的百分数”。
最近,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有位老师上了一堂课,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大自然各种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创设了一个研究声音的情景,而后让学生自行动手动动身边的东西,使之发出声音,初步感受怎样才能让物体发出声音,其后又通过打鼓及观察音叉发音时发入水中产生的水纹,学生亲历这样的实践即“做”的过程,获得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学生获得的科学概念即“知识”也许学生也会忘掉,但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那种像“游泳”的“默会”知识却是终生受益。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
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我们的信条[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8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60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17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33-63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教学做合一[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26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57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三代[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