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1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2
大家好。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
经过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等野外工作后,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水文地质图件编制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等室内综合地质编录工作。
Ppt3
课程引入
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知识,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具体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特点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等内容。
下面开始讲述:
Ppt4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和特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是含水层中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
质决定的,即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量才是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Ppt5
图片为中国地下水资源图。
Ppt6
(二)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如图)。
地下水补给资源是各种入渗量,一般包括降水和凝结水入渗量、河(渠)水和洪水及田间水入渗量、山区对平原区的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河流侧向入渗量;地下水储存资源是地下水储存量,包括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组成关系示意图。
Ppt7
(三)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
地下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形成和分布的,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统一整体,有着共同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
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出水量,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Ppt8
2.流动性(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
地下水是流体,是一种动态资源,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所以大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
Ppt9
3.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只要开采量不超过一定限度,虽然井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了补充,这就是地下水的可恢复性。
Ppt10
4.可调节性(或储存量的可变性)
可调节性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出的这种自然特性。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处在不断地补给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
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时,含水层就把多余的水蓄集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
储存量的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作用。
Ppt11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等工作的总称。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图片是为说明地下水及水质状况。
Ppt12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
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水量评价时,还应研究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工作,以利于长期正常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Ppt13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
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程序可分为九个步骤,涵盖了从准备工作、基础资料收集、计算分区确定、参数确定、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到各类资源量计算、可开采量评价、评价成果表达等工作(如图、下表)。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框图。
Ppt14
表格是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程序九个步骤的说明。
Ppt15
小结
本次课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进行了概述。
学习了地下水资源的含义、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要求大家重点理解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Ppt16
课后作业
1.什么是地下水资源?简述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新课预习
教材P184: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同学们,这次课到此为止,我们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