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寓言赏析

庄子寓言赏析

《庄子寓言赏析》
学院:弘深学院
专业:10级经管创新实验班姓名:陈雷
学号:20107443
濠梁之辩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说:“鲦鱼在水里多么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

你问‘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就表明你是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我的感悟:
在分析这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简单的了解一下庄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庄子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思维跳跃而写意,他的想法自然也属于那种心随我动,天地间自由翱翔的类型,惠子与庄子不同,惠子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人士,他对失误的缘由等极为严谨与理性,因
此在庄子发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的感叹时,他立刻从理性角度地驳回了他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认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物种,因此人不可能感受到鱼是否快乐。

当然,对于惠子的论断,我们暂且不发表看法。

惠子从理性的角度反驳了庄子的论断,但是显然,惠子步入了误区,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庄子显然无法判断鱼是否真的感觉快乐,但是也无妨他发出鱼快乐的论断,因为,庄子所表达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对大自然从心灵上的感应,在此时此刻,庄子不在是庄子,他已经融入大自然,他就是那条鱼,因此它能感觉到快乐,不过,这一点惠子是无法理解的。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我的感悟:
读罢《望洋心叹》,你是否也会觉得河伯很骄傲很自大?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没错,井底之蛙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和嘲笑河伯有多么地无知和可笑,仔细想想自己你就会发现你自己根本笑不出来,因为你也像河伯一样,曾经也夜郎自大过,不管是潜在的,还是外显的。

当然,我们强调做人要低调,要谦虚,但是不能没有自信,所以,很多人都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有自信,慢慢地,自信就滋长为自大,也就像河伯一样了,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是内在表现,而自大则是外在表现,中华民族自古强调做人要谦逊,戒骄戒躁,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而不是狂妄自大,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在对待问题上,放低姿态,做好每一件事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从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朝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猕猴,成群的养它们。

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知道他的意思。

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猕猴的
食欲。

但是不久家里缺粮食了。

他想要限制猕猴们的橡栗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听了很生气。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了够开心的趴在地上。

我的感悟:
很奇怪,每当读到这篇寓言的时候我就会想到秦观的那首《鹊桥仙》里面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仔细一看,还挺像的,都有朝暮,不过说的却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朝三暮四说的是一个人善于欺骗别人或是易于见异思迁,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一般人比较喜欢“朝三暮四”,不喜欢“朝四暮三”,为什么会这样我也说不清楚,一个直观的感觉是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型的,虽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数值上是完全一样,但是在时间上却是不同的,喜欢’朝四暮三“的人的主要是因为能够在早上获得”四“比在晚上获得”四更好,因为拿到自己手中的东西更有归属感,而在现实社会上其实不是这样的,就算你拿到手上了,那件物品也不见得会很安稳地留在你手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朝三暮四比较好,然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当然,每个人都权利选择自己成为哪一类人,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我们都得注意一件事,就是这则寓言的最初的背景是一则耍猴的故事,朝三暮四的主体是猴,它们是被决定的对象,而我想要强调
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做一个被决定的对象,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你要做的就是充实自己,然后成为一个可以决定别人的人,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决定别人,单前提是你得有决定别人的实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