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

格式塔

格式塔
格式塔学习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 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其著名的实验便是苛勒做的猩猩吃香蕉的实验:把香蕉悬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笼顶上,笼中黑猩猩在试图跳着攫取香蕉几次失败后,干脆不跳了,它若有所思地静待了一会儿,突然把事先放在木笼内的箱子拖到放香蕉的地方,一个够不着,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爬上箱子取下香蕉。

格式塔学派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都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论
(一)知觉律或学习律
在韦特墨看来,学习即知觉重组,因此,知觉与学习几乎是同义词。

他提出的一条最基本的知觉律是蕴涵律(1aw of pragnanz,又译包含律)。

这就是说,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

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

需注意的是,这种“完好的形式”并不是指“最佳的形式”,而是指具有一种“完整性”。

这个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觉重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五条知觉律:
1.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

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2.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

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如,我们在小组辩论中,往往几个人争着发言,但我们仍然能从嘈杂的声音中听出某个人的讲话,这是因为这个人讲话的音质始终有相似性的缘故。

如果他讲话的音质经常在变化,那就很难从噪音声中分辨出他的话来。

3.闭合律(law of closure)
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4.连续律(law of continuity)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5.成员特性律(law of membership character)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二)记忆律
格式塔心理学家沃尔夫(Wulf,1922,1938)对遗忘问题所作的经典性研究,是关于视觉图形——简单线条画——的遗忘。

他在实验时,要求被试观看样本图形,并试图记住它们,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里要求他们根据记忆把它们画出来。

他发现,当初呈现的样本图形与被试后来相继复制的图画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

在有些情况下,再现的图画比原来的图画更简单、更有规则;在有些情况下,原来图画中的某些显著的细节在再现时被更加突出了;而在另一些
情况下,再现的图画比最初的样本图形更像某些熟悉的物体了。

沃尔夫把这三种记忆组织倾向称之为“水平化”、“尖锐化”和“常态化”。

1.水平化(leveling)
水平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小的不规则部分,使其对称;或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中的具体细节。

2.尖锐化(sharpening)
尖锐化是在记忆中与水平化过程伴随而行的。

尖锐化是指在记忆中,人们往往强调知觉图形的某些特征而忽视其它具体细节的过程。

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人类记忆的特征之一,就是客体中最明显的特征在再现过程中往往被夸大了。

3.常态化(normalizing)
常态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痕迹对知觉图形加以修改,即一般会趋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它似乎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加以修改的。

尽管这些样本图形并不清楚地表示某一物体,但被试都看到他们与自己所熟悉的物体的相似之处。

在所有这类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试趋向于画出一幅更清楚、更一致的图画。

换言之,即趋向于形成一个更好的完形。

因此,被记住的东西并不始终是学习知觉到的东西,而常常是比原来图形更好的完形。

同样,遗忘不仅仅是失去某些细节,而是把原来的刺激连续不断地变为具有更好完形的其它某件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