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从似动现象出发,惠特海默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 具有整体的性质。整体不是元素的总和,不可以 分析为元素。整体的性质并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 中。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说便以此外出发点。有 关似动现象的研究报告《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 究》发表于1912年,它是格式塔心理学建立的标 志。
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921年,考夫卡出版了《心之成长》。这是一本
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著作,在德国和美国都获 得了成功。 1927年,考夫卡为逃避德国纳粹而来 到美国,担任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主要从 事知觉的实验研究。 此后他一直在那里工作,直
到941年去世。1935年,他出版了《格式塔心理
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深奥难懂,因而没有象他 愿望的那样,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界定性论述。
3.苛勒(W. Kohler, 1887—1967)
苛勒1909年在柏林大 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以后他到了 法兰克福大学工作, 与惠特海默、考夫卡 共同从事研究工作, 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
1913年,苛勒到非洲西北海岸的特纳利夫岛进行 黑猩猩研究。到达那里6个月之后,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了。苛勒报告说,他无法离开那个地方, 而此时其他德国公民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年都设法 返回了德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独 特研究,认为苛勒或许是一个德国间谍,他的研 究工作仅仅是从事间谍活动的外衣。有人指控说, 在苛勒居住房屋的顶层隐藏了一个大功率的半导 体发报机。苛勒使用它传送同盟国船只的信息。 然而,支持这一主张的证据都不够充分,苛勒的 追随者和一些历史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第三种解释是认为似动现象是由于推理的作用而 产生的,也就是说被试先看到一条线,又看到一 条线,于是产生了无意识的想象,导致了动的错 觉。但是惠特海默认为,为什么仅在60豪秒的间 隔时间条件下,被试才有这种想象呢?
上述解释的错误在于: ⑴以感觉元素的组合来解释 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 ⑵以物理现象解释心理 现象。
M.Wertheimer, 1880—1943)
惠特海默是首批从纳粹德国逃亡美国的难民学者。 1933年到达纽约,加入了社会研究新院。此后, 他一直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0年后逝世。 尽管在美国期间他是多产的,但是惠特海默感觉 难以适应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惠特海默给年轻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留下了深刻印 象。马斯洛对惠特海默如此敬畏,以至于开始研 究他的个人特征。从对惠特海默和其他人的观察 中,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概念。后来,马斯洛 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学派。
第二,胡塞尔的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 塞尔的现象学观点。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方 法就是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用直观的方法对观 察到的东西做如实的描述。现象学要求尽可能对 直接经验作朴素的和完整的描述。格式塔心理学 将现象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并对现象学的方法 进行了改造,主张采用现象描述的方法去研究直 接经验。
惠特海默的回答与他的实验一样巧妙: 似动现象不 需要解释,它就象你知觉到它那样存在着,不能 被还原为任何更简单的东西。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以孤立的二线可以解 释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所具 有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 中。
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
“从元素开始,意味着从错误开始; 因为这些元素 是反省和抽象的产物,是从直接经验辗转推衍出 来的。它们还需要加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尝试 返回朴素的经验,返回到直接经验……它坚持认 为,它发现的不是元素的集合,而是统一的整体; 不是感觉的群集,而是树木、天空、云彩。对于 这种主张,任何人只要张开眼睛,以日常生活的 方式看看这个世界就可以得到验证。”
http://202.119.109.14/2006/xlxsh/xlxshi1/index.htm
第八章 格式塔心理学
惠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
勒温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冯特的心理学和构造主义相对立。格式塔是德 文(Gestalt)译音,其含义是整体、形式和结构等 等(其英文词是configuration)。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 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 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这位心理学家坚持问道,“你真正知觉到的是什 么?尽可能精确地描绘给我听。”
实验者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是的,它是一本书, 没有人给你开玩笑。我只是想让你精确地描绘你 看到的东西,既不要添加什么,也不要减少什 么。”
现在你的猜疑更大了。“好吧,”你回答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书的封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 暗红的四边形。”
似动现象是人所周知的
事实,但是怎样解释这 一现象却存在着争论。 一种解释认为似动现象 是眼球运动造成的,但 惠特海默发现眼球运动 所需的时间约需120豪秒, 因此在60豪秒的时间内 不可能产生眼球运动。
第二种解释认为似动现象是视觉后象即后象重叠 造成的。但是惠特海默指出,在实验期间被试的 眼球根本没有运动,因此这一解释也不能创立。
2.考夫卡 考夫卡出生于柏林。他是格 式塔心理学建立者中最善于 写作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后,由于敏锐地觉察到美国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德国心理 学的发展,考夫卡给美国心 理学杂志《心理学公报》撰 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知 觉: 格式塔理论引论》 (1922)。在这篇文章中,他 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 Kurt. Kaffka, 1886—1941 概念及其研究结论和意义。
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从历史 渊源上讲可以作为格式塔心 理学理论的直接先驱。但是 厄棱费尔没有把形质作为经 验的整体性质,而是把它作 为一个新的元素,因此并没 有逃脱元素论的范畴。格式 塔心理学家通过似动现象的 实验,则彻底否认了元素主 义的解释。
第四,19世纪末期,随着人们对“力场”(fields of force)概念的承认与接受,物理学已经变得不 那么原子主义了。力场指的是由诸如电流这样的 力线(lines of force)贯穿于其间的区域或空间。
第三,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学学 说是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厄棱费尔(1859--1932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家布伦 塔诺的学生。所谓的形质指的是独立于感觉元素 之外的一种形式。例如,一个正方形由四条直线 组成,对四条直线的感觉是正方形知觉的基本成 分,但是正方形的知觉并不依赖于这四个感觉成 分的任何一个。只有这四条直线以一定的关系形 式组织起来后,正方形的知觉才能出现。这个关 系形式就是形质。
当这场争斗开始进入高潮时,你轻轻地带上门溜 走了。你已经得到了你所需要的解释,即有两种 态度和两种不同的方法,他们对感觉提供给我们 的信息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冯特的方法是砖瓦灰泥的心 理学,也就是说,元素(砖)通过联想的灰泥而组 合到一起。他们认为,当我们从窗户向外看去, 我们真正看到的是树木和天空,而不是看到以某 种方式联合起来的感觉元素,如亮度、色调等等。 我们看到的是书,而不是形状和颜色。知觉大于 眼睛看到的东西。换言之,我们的知觉超越了感 觉元素。
惠特海默是以速示器来做实验的。这种速示器可
控制不同的时间间隔,把两条角度不同的光亮的 直线投射到黑色的背景上。他发现,如果这两条 直线投射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被试看到的 是两条相继出现的直线,没有运动感觉的出现; 如果时间间隔为小于30毫秒,则被试看到的是两 条同时出现的直线,也没有运动感觉的出现;但 是,如果两条光线的时间间隔为60毫秒,则被试 看到的是一条光线向另一条光线移动,亦即出现 了光线的似动现象。
经典的例子是“磁力”。例如,当铁屑随着一张 纸下面的磁石移动的方向移动时,铁屑排成了一 种独特的模式。铁屑并不接触磁石,但是它们显 然是受到磁石周围的力场影响的。光和电的活动 方式也被认为是同样的。这些力场被认为是新的 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粒子效应的总和。
因此,这种在科学心理 学建立时期如此具有影 响力的元素主义在物理 学中已经受到了质疑。 物理学家描述场和有机 整体,给格式塔心理学 家提供了启示。格式塔 心理学反映了新物理学 的观点,因此,我们再 次看到心理学家努力模 仿成熟的自然科学。
尽管这篇文章对于美国心理学家全面理解格式塔 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许对格式塔心理学 产生了危害。因为文章题目中的“知觉”一词给 人造成了持久的误解,认为格式塔心理学仅仅研 究知觉问题,与心理学的其它领域无关。实际上, 格式塔心理学关心的是更为广阔的认知过程的问 题,包括思维、学习和意识经验的其它方面。
“对!”他高兴地说,“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暗红 色,还有呢?”
“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在那下面有另一同 样暗红色的细线。在细线下面,我看见桌子----” 他向后退了一点,“在它周围,我看见一些闪烁 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这些条纹大致是平行的。”
“很好,很个固 执的家伙让你做出这样的分析而感到难堪。他使 得你如此地谨慎,以至于你都不敢确定你真正看 到了什么和你认为你看到了什么……由于你的谨 慎,你开始用感觉这类术语谈论起你看到的东西, 而在刚才,你十分确定桌上放着的就是一本书。
为了了解格式塔心理学与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的 不同,我们首先来读一段假想的对话,主持实验 的心理学家请你描述你在桌上看到的东西。你回 答说:
“一本书。”
“是的,当然是本书,”他同意你的观点,“但 是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你是什么意思, ‘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你 困惑不解地问道,“我告诉你我看到了一本书, 书不大,有一个红色的封面。”
这段简短的谈话显然一场战斗开始的信号。“胡 说!”一个声音从大厅的另一头喊道。“简直是胡说! 任何一个呆子都知道书是最初的、直接的、立即 的和不容质疑的知觉事实!”你看到发出这声喊叫而 向你走来的这位心理学家有点象威廉·詹姆斯,但 是他似乎带点德国口音。你不敢肯定他的脸是否 由于愤怒而涨得通红。“你一直在谈论的这种把 知觉还原为感觉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智力游戏。 物体并不是一束感觉。任何人在应该看到书的地 方,却看到了一块一块的暗红色,那么他肯定有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