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

–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意义: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促进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高斯假说/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中,聚集在同一地段(空间)上的不同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

生态交错区: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中度干扰假说: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林得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力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

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大约只占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新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的现象。

生态足迹: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绪论1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

一、生物:呈等级组织的,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圈。

二、环境:包括3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从分子到生物圈。

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区→生物圈)3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3、环境因子1 掌握水分、温度、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与影响(1)水的生态作用:(1)水是任何生物体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还能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

(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合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

(3)影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比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的要多很多;年降水量比较:森林>400mm,草原、荒漠<400mm。

(2)气态水:(1)保持湿度(2)液化形成液态水(3)大气中气态水的存在能够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向宇宙空间逸散,因而对地面有保暖作用。

(4)气态水的相变,不仅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也是大气中云雾雨雪的基础。

(3)固态水:(1)融化成液态水(2)冬季,水从上向下结冰,冰作为绝热体阻止冰下水进一步降温,从而减少了水体的冻结,保护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冬天覆盖在植物上的厚厚的雪层能减少植物热量向外散失,从而起保温的作用。

(3)大的冰雹常常会毁坏植物和砸伤人畜。

(4)冰川是部分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对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有一定的作用。

(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发生的场所;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陆生植物的基质和营养库。

其物理性质有质地与结构、水分、空气、温度,化学性质有酸碱度、有机质、矿质元素。

(1)物理性质:土壤质地与结构,通过影响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土壤水分,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微生物菌不利,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土壤空气,氧气含量较大气低,二氧化碳含量较大气高,它的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限制养分的转换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随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

(2)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矿质元素,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养分的转化而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3)土壤的生物特性。

土壤生物种类多;生物活动产生土壤;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3)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相关。

2 几个基本定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种群生态学1 种群的定义与意义定义: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 种群动态研究的内容?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与变动规律,以及引起这些分布与变动的原因。

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

3 种群的空间结构特点?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其类型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

原因:资源分布、繁殖方式、行为。

随机: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个体间互相不影响,在自然界中不常见;均匀: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竞争引起,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成群: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由资源分布不均、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动物的集群行为引起。

成群分布最常见,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方式: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一母株为扩散中心,行为:动物的集群行为等。

4 种群增长的类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前提:种群不受资源限制,即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

分为世代不重叠离散型和世代重叠连续型,即指数式增长——“J”行曲线。

世代不重叠离散型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不重叠。

t模型:N t=N0λ世代重叠连续型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重叠、连续。

模型:N t =N 0e rt (马尔萨斯/Malthus 方程或指数增长模型)模型的意义:根据 r 值的大小判断种群大小。

正、负或零时,分别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或零增长。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即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自然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资源缺乏等,影响种群增长率r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