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讲述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收入(GDP) 支出(GDP)物品与劳务市场物品和劳务的物品和劳务的销售购买投入与产出流向货币流向生产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生产资料市场工资、租金和收入(GDP)利润(GDP)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
与GD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GDP,,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NNPGNP,,折旧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PINI,,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构成:GDPCIGNX,,,,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真实GDP和GDP平减指数。
概而言之,名义G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名义GDPGDP平减指数,,100。
需要指出, GDP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真实GDP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平减指数的变动: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GDPGDP,GDP平减指数,,100% 第一年平减指数GDP当然,GDP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反映的。
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或者GDP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
GDP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
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
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
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
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
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
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
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
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
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
从对象上看,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与GDP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
从统计结构来看,CPI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
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年前的货币数量×(T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
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
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
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
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的一环,生产率指的就是单位劳动投入所得到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影响一国生产率的因素可以概括如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人力资本就是去使用技术知识的效率,他是通过不断学习、培训和实践中获得升值。
我们可以用一个函数式来表达收入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若存在规模收益不变,则我们可以得到变式:YAFLKHN,(,,,)Y/LAF1K/LH/LN/L,(,,,),以此来表达人均量。
下面曼昆论述了增加生产率的方方面面的措施,从增加营养细小环节,到产权保护、政局稳定等大制度框架,一国经济增长的确要依靠各个部门的合作。
在第二十六章里,话题转到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首先,文中介绍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包括两大部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中,由日期、信用风险和税收待遇决定。
股票市场就是以股票为核心形成的市场,是公司融资重要的一种形式。
(公司融资有两种形式:股本筹资和债务筹资。
)金融中介机构在美国主要有银行和共同基金。
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经济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也是经济调控的关键部门。
共同基金是向公众出卖股份,集中投资股票和债券组合的机构。
在美国,共同基金有两个特征:集中力量办大事,丰富投资品类;获得更专业的经理人的帮助。
接下来,讨论投资与储蓄的问题,这对长期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的到I=S。
要分别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的关系。
国民储蓄涵盖了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私人储蓄是家庭除掉消费和税收的总收入,公共储蓄是国家税收除掉政府支出。
为了能够了解金融市场运行,必须简化处理所面临的金融市场,形成一个简化的模型。
和商品市场一样,金融市场也是由供需两种要素影响的,供需图也和微观里阐述的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可以通过图表来分析政府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当政府实施赤字方案时,会导致可贷资金变少了,发生挤占,具体如图:第二十七章,主要讨论金融工具。
这一章围绕时间和风险来展开,这一对词或者矛盾的双方是我们选择金融工具必须考虑的。
由于时间也是具有价值的,具体表现在一定量的现金存在银行可以随着时间增加而获得更多的利息(假定银行的利息不变)。
这里我们就必须讨论现值和未来值,这两个概念都必须建立在利率固定的基础上。
未来货币数量在现行固定利率基础上折成一定的现值,而在一定利率下现值转化成一定年限的未来值。
由未来值求得现值就是贴现。
在计算现值和未来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复利的计算,复利也被称为“数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
接下来讨论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风险厌恶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这一类人,利用效用曲线我们可以得到风险厌恶者本质的特征: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分析经济生活中很多现象。
在保险市场上,品类繁多、金额不同保险产品足以证明人类的心灵多么脆弱,需要用金融的魔力来给人类提供一些心灵上的抚慰。
而保险公司也面临很多风险:逆向选择风险,投保人多是面临风险的,风险越大他们买的保险也就越多,这使得保险公司给付赔偿的概率增大了;道德风险,很多人有了保险之后很有可能改变谨慎的态度,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在一个企业投资中,多元化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
所谓的多元化,就是投资在风险相关性非常小的不同品种上。
企业的多元化也仅仅消除了企业的特有风险,至于市场风险则还是没有效果的。
在传统投资领域中,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这里的风险度量主要通过数学上标准差的比较得到的。
下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关于投资的内容。
基本面分析,就是确定这家公司价值是多少。
依靠这种思路赚钱的投资者以巴菲特最为出名,当然也还有技术分析。
市场有效假说,就认为市场上的信息是有效的,而股票的价格是随机游走的,这也就是说买什么股票真的无所谓。
与有效市场假说不同的是,市场或投资人往往是非理性的,因而心理上的贪婪和恐惧往往造成泡沫和衰退。
第二十八章里讨论了失业理论,失业问题是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失业理论也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失业理论涉及到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和失业人口。
劳动人口是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总和。
我们用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来衡量。
劳动参与率是劳动人口除以成年人口,无论就业还是失业都是参与劳动的。
在美国,失业人口指的是连续四周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口,失业率就是失业人口在劳动人口中占的比重。
用如下几个公式更加清晰:以美国失业人口为例,我们需要了解自然失业率和周期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在长期经济中也无法避免的失业率,而且失业率会围绕自然失业率上下波动。
周期性失业率是偏离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如下图:造成失业的原因非常多,摩擦性失业就是因为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短暂失业,结构性失业则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的失业。
由于实际的经济状况千变万化,摩擦性失业有一部分是在所难免的。
应对摩擦性失业,失业保险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护网。
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领域中,失业保险往往延长了找工作的时间,所以很多经济学家建议取消失业保险。
最低工资法往往使现实的就业在就业均衡之上,导致过多的劳动力供给和较少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失业,这是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原因。
为了保障工人有较高的收入,工人往往组成工会,为了工人的工资、津贴和工作环境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会往往是一个卡特尔组织(卡特尔 (cartel) 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而工会与雇主进行议价的时候,往往会确定一个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从而导致失业,以局外人的利益保障会员的利益,产生了外部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