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
18
第二节
一
传统农村社区的类型
1.散村社区
2.集村社区
3.集镇社区
19
第二节
一
1
散村社区
大都因地理环境形成或最初形成的小村落
特点:人数少;经济单一;关系密切;与外界 相对隔绝;传统和保守;流动少;变迁缓慢
20
第二节
一
1
集村社区
居住人数较多、较集中的村庄
特点:人数较多;关系有亲有疏;经济有异质; 与外界联系;有一定组织、制度;有服务;有流动
51
第四节
二
3
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
——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据一定地区的具 体条件,以一定目标、计划和措施发展建设的方法 和过程 内容:城市化途径;解决城市问题 A.郊区化和城市带 B.花园城市——新城运动 C.城市重建运动 D.新农村运动
52
第四节
三
我国的城市化
1.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
23
第二节
三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
1.社区建设的含义 2.解放前的社区建设 3.解放初的社区建设
4.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
24
第二节
三
1
社区建设的含义
——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力 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解决社区问题, 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包括:社区的人口、环境、服务、文化、教育、 道德、保障、医疗康复、卫生、治安、经济、政治、 科技、组织、管理等
25
第二节
三
2
解放前的社区建设
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 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运动
26
第二节
三
3
解放初的社区建设
打击反动势力、铲除恶势力 破除封建迷信,压制宗族活动 走集体化道路,发展经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扫盲运动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教育
27
第二节
三
4
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
建设基层自治群体组织
31
第三节
一
2
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城市定位理论——关于近、现代城市位置的理论
代表性的理论:货运中转、中心场、工业布局
32
第三节
一
2
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发展规律和趋势
自然形成 规模小 单一功能 单独城市 社会规划 规模大 综合多种功能 城市带
城市依赖农村
城市带动农村
33
第三节
二
城市的类型
1.依形成方式 自然形城市成与规划型城市
第九章
社区
1
第九章
社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 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化
2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
一、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 二、社区的要素与结构
三、社区的类型与特征
四、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
3
第一节
一
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
1.社区概念产生 2.社区概念发展及含义
4
第一节
一
1
社区概念产生
45
第四节
一
2
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A.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B.重要原因是政治、教育、文化等的发展 C.间接原因是城市的吸引力和容纳的程度
46
第四节
18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前后
一
3
城市化过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城市人口迅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相对高速发展,城市人口 超过农村,特大城市增加
2.依人口规模 特大、大、中等(小城镇)
3.依功能 工业、商业、港口、教育、文化 、旅游、军 事、政治、综合
34
第三节
三
城市区位结构
1
城市区位结构的含义及意义
2
城市古典区位理论
35
第三节
三
1
城市区位结构的 含义及意义
——城市中不同类型活动、设施的位置、空间分布 及相互关系 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准;影响城市功能、发展重要因素
39
第三节
四
2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自治和管理组织 生活服务
环境建设
社会保障
40
第三节
四
3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原因:
社会结构变化,国家与社区分离,政企分开,
出现功能缺位;
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生活实际需求
41
第三节
四
3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主要内容: 居民民主自治;
就业服务,社保服务,救助服务,卫生服务,计生服 务,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服务,安全服务,家政服务;
49
第四节
二
2
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A.世界普遍性问题 a.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恶化 b.人口拥挤 c.生活紧张和压力增大
50
第四节
二
2
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B.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a.经济发展过快,建设、管理、生活、服务滞后 b.城乡差距扩大,加剧二元结构格局 c.贫富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3.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53
第四节
三
1
我国城市化历程
1949—1960 城市人口约占11.9% 1961—1965 城市人口约占9.3% 1966—1979 城市人口约占8.2% 1979— 高速发展
54
第四节 三
2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
A.发展小城镇观点 利用大城市的辐射,节约成本; 有效避免过度城市化问题; 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等问题 B.发展大中城市观点 利用率高、效率高、成本低; 小城镇更容易破坏环境 小城镇的小工业争原料、争市场 大城市的问题在发展中可以解决
其它: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交通,信息,教 育,分层,流动等等
14
第一节
四
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
1.社区研究 2.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
15
第一节
四
1
社区研究
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区研究
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
16
第一节
四
2
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
A.区位理论或人文区位理论:将社区作为空间现 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考察和解释社区空间分布是如 何形成的,空间分布或环境特征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政府公共服务
42
第四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
二、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
三、我国的城市化
43
第四节
一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3.城市化过程
44
第四节
一
1
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 增加,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占主导地 位,并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55
第四节
三
3
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56
47
第四节
二
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
1.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 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3.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
48
第四节
二
1
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 和现代化
A.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增长,经济水平提高
B.促进科技、教育等的发展
C.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
D.生活方式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 E.人口异质性增加,人口素质提高 F.推动现代化进程
改造环境
文明新风活动 办教育 新农村建设
28
第三节
城市社区
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二、城市的类型
三、城市的结构 四、城市社区建设
29
第三节
一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30
第三节
一
1
城市的起源
在中国:城——都邑四周作防御用的城垣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形成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提高;社会分工发 达;商品交换频繁;政治、宗教发展及组织形成; 战争与防御
二
1
社区的要素
A.相当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 B.一定或相对的区域
C.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服务设施
D.一定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机构 E.共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
9
第一节
二
2
社区的结构
——社区中各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及相关联状态
包括三大结构或系统及诸多子系统: A.经济结构——生活资料和消费结构 B.社会结构——人口和组织结构 C.空间结构——物质设施、组织机构、功能形态
12
第一节
三
1
社区的类型
D.依地理特征 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沿海、内陆等 E.依主要功能 经济型、政治型、文化型、军事型、科技型、综合型 F.依社会结构 农村、城市
13
第一节
三 2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特征比较
纵向比较:是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区类型 横向比较:是两个不同社会结构的社区类型
A.人口密度 B.人口活动的同、异质性 C.社会结构特征
B.社会体系理论:将社区视为一个持久的相互作 用的体系,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形成组织与制度,又构 成社区的要素,社区要素组成作为体系的社区结构 C.社会互动理论:着眼于分析社区中居民的互动 或交往行为,及其与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 等制度的关系
17
第二节
农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