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力衰竭护理计划

心力衰竭护理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计划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临床上是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未主要特征,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见护理问题有:(1)气体交换受损;(2)心输出量减少;(3)体液过多;(4)活动无耐力;
一、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
肺循环瘀血
肺部感染( 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改变。

)。

不能有效排痰与咳嗽。

[护理目标]
病人呼吸困难和缺氧改善或减轻。

能做有效咳嗽与咳痰。

[护理措施]
1. 协助病人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卧
位。

2. 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
气。

3. 根据病人缺氧程度予(适当)氧气吸入,一般缺氧1-2L/min,中
度缺氧3-4L/min,严重缺氧及肺水肿4-6L /min。

肺水肿病人用
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4. 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与排痰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


气3-5s,用力地将痰咳出来,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

6. 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向病人/家属
解释预防肺部感染方法:如避免受凉、避免潮湿、戒烟等。

[重点评价]
呼吸频率、深度改变,有无呼吸困难、紫绀。

痰量、色改变,病人能否做有效咳嗽排痰。

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改变。

二、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 心脏前负荷增加。

心脏后负荷增加。

原发性心肌损害。

[护理目标]
病人心输出量改善,如血压、心率正常,四肢温暖,脉搏有力,尿量正常。

[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体温、血压、脉压差、心电图改变。

观察病人末梢循环、肢体温度、血氧饱和度改变。

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其速度一般不超过30滴/min,并限制水、钠摄人。

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观察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如利尿药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强心剂可引起洋地黄中毒;扩血管药可引起血压下降等。

[重点评价]
心率、血压、脉搏。

皮肤的温度、颜色。

出入水量、尿量改变。

三、体液过多
[相关因素]
静脉系统瘀血致毛细血管压增高。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和血管加压素水平均有升高,使水、钠潴留。

[护理目标]
水肿消退,出入水量基本平衡。

皮肤无破损。

[护理措施]
1. 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按病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
入,盐摄入量为重度水舯1g/d、中度水肿3g/d、轻度水肿5g/d。

每周称体重2次。

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舒适,床单、衣服干净平整。

3. 观察病人皮肤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更换体位,避免水肿部位长时
间受压,防止皮肤破损和褥疮形成。

4.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防止下床时跌倒。

应用强心甙和利尿
剂期间,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补钾。

[重点评价]
病人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水肿是否减退。

体重、尿量改变。

四、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四肢无力。

[护理目标]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能保持最佳活动水平。

掌握提高活动耐力的方法,并乐意执行活动计划。

[护理措施]
鼓励病人参与设计活动计划,以调节其心理状况,促进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根据心功能决定活动量: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

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

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注意监测病人心率、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报告医生。

让病人了解活动无耐力原因及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的因素。

指导卧床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协助肢体被动运动。

[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量、活动耐力及持续时间。

自理能力是否恢复或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