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1、生物: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绝大部分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有序构成的。

除外绝大部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需要摄入营养③生物要实行呼吸和排泄④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能适合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⑥生物具有应激性。

3、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和实验4、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主要结构(1)目镜、物镜: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2)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能够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3)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

(4)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2、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准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三转)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能够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C.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做到先低后高)A. 移动玻片,在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B.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勿提升镜筒)(5)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注意:(1)准确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观察收镜(2)显微镜中观察的像:倒像,例如“P”“ d ”(3)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4)排除污点:先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跟着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再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皆不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5)调节标本在视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则应把装片继续向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像在视野中央。

(偏在哪,朝哪移。

)(6)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

(7)高倍镜使用:先用低倍镜对光,并调出清晰的物象,转动转换器,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象调清楚。

低倍镜转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视野中的物象体积变大,细胞数量变少。

(8)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5有三个要素:明确的目标、探究过程、结果。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实例:有一次小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很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一起去探究。

1、提出问题: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2、作出假设: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甲放在有光照的地方培养,则把乙放在地方培养。

实验及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绿;乙中的黄豆芽绿。

5、得出结论: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6、表达、交流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究技能: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余的变量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合状态。

★探究技能:对照实验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叫对照实验。

对照组的结果能够与实验组的结果实行比较。

通常,实验组实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6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⑴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和。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短日照能够促动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⑵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能够是互助也能够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来说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⑷生物对环境的适合: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合环境的水平(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合不但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合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合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合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7、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4、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完成概念图 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是: 包括 其中生物成分 消费者是:分解者是: 8、植物的光合作用1、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1)步骤:暗处理→遮光处理→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①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②遮光后光照:(对照,使该处不实行光合作用)③酒精脱色: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④清水漂洗 ⑤碘酒检验: ⑥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蓝,未遮光处变蓝)(2)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结合你在此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将图中操作环节准确排序____ 。

2、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1)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实行光合作用?(2)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实行光合作用。

(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3)制订计划:①选择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实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仅仅不要遮光)③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蓝,绿色处变蓝)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实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完成下面光合作用的公式生 态 系 统等(条件) 二氧化碳 + + 氧气(场所)(1)光合作用的原料:(2)光合作用的产物:(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变: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能量储存过程)(5)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①合理密植 ②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气肥”)③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④合理灌溉9、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1、什么是无土栽培?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3、根尖结构 :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植物移栽时保护根尖及根毛) ①成熟区: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大量根毛增加面积,内部有导管)②伸长区:长长 ③分生区:分裂 ④根冠 :保护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水往高处流:水往浓度高的地方流)⑴、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吸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失水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5、应用: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根的吸收作用吸收的物质 吸收的主要部位需要量很大水 含氮无机盐 ⎪⎩⎪⎨⎧、硼等)微量元素(如:铁、锌三要素”)(常被称为植物生长“)、、也可写成大量元素(氮、磷、钾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K P 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