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P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P1)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的四个要点:(P1)(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所有的学与教,它主要研究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4.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P2)5.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P3)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5)(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教育过程的科学化(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著《对教师的谈话》是教育心理学的雏形。
(P8)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起点是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开始。
P(8)3.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分析。
(P8)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9)(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方法来看都没有出现真正的突破,没有超越桑代克的研究。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教育目标观和掌握学习理论是他的主要两大贡献2.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加涅: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
《学习的条件》(1965)4.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1968、1973)5.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科学》(福斯特合著,1974)(4)革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梅耶:三个隐喻(联结主义隐喻、信息加工隐喻、认知心理学隐喻(建构))5.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p11)(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中,比较重视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6)建构主义影响深远。
(7)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挑战。
6.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学习与教学研究中的情境论和社会文化的观点。
(P11)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常用的传统方法:(P13)(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
(2)调查法:不是直接通过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3)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4)自然经验法: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5)实验室实验法: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
(6)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皮亚杰)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知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P20)2.育人的实质就是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促使其人格的成长。
(P20)3.人是教育的着眼点,也是心理学的主题。
(P20)4.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
(P20)5.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的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
(P21)6.从心理学立场来看,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或核心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P21)7.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P21)(1)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康德)(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能独立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8.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P22)9.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
(P23)10.课的组成:(P24)(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11.有效教学的指标:(P24)(1)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2)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3)有目的的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4)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5)师生均有方向感(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12.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P24)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与社会脱节。
2.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标准化。
3.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
4.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
5.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兴趣。
6.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压抑。
第二节学生和老师1.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
(P25)2.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
3.一个优秀的学生班集体的形成的过程:(P27)(1)组建阶段(2)形核阶段:班级体开始有了核心人物(3)形成阶段:核心形成(4)发展阶段4.古德与柏罗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学生特征是学生的一般才能和发展潜力。
(P27)5.史莫克:(P28)(1)利用老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2)利用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4)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5)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之间彼此沟通能力。
(6)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6.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理由:(P30)(1)空间因素:住家的邻近,课堂上座位的位置(2)类似性因素:年龄、性别、个性(3)需要的互补性(4)仪表:穿着、风度7.非正式学生团体的类型:(P30)(1)正面型非正式学生团体:兴趣小组、学习小组(2)消极性非正式学生团体(3)中间型非正式学生团体:经常在一起游玩、娱乐的学生团体(4)破坏性非正式学生团体:又称“团伙”8.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P30)(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2)情感依赖性(3)往往具有比较突出的领袖人物9.莫雷若:社会测量法(P31)10.怎样看待非正式学生群体:(P34)(1)无须大惊小怪,但也别掉以轻心。
(2)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11.教师角色:(P35)(1)教员:教师的中心角色(2)学生模仿的榜样(3)课堂的管理者(4)办事员(5)团队活动领导者(6)公共关系人员:同家长打交道(7)学者与学习者(8)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用正确的技巧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要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减轻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进行心理卫生指导。
(9)父母(10)权威人物12.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雕像变真人的故事)。
罗森塔尔和贾克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P39)13.教师管理学生的误区:(P40)(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吹毛求疵,难于容忍学生的过失(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活动(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14.影响力的微观表现之一就是课堂内的“讲台效应”。
(P43)15.教师的心理特征:(P44)(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有一定的反思能力(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16.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
(P46)17.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P46)(1)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2)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3)要有耐心和信心(4)乐观、活泼的性格(5)公正不自私18.(罗森夏和弗斯特)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特征:(P48)(1)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2)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只是一两种方法(3)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演讲、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4)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的演讲技巧(5)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6)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7)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8)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9)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方式(10)制定适当难度的理解材料19.优秀教师的技能:理解学生20.盖奇:优秀教师的品质与表现(P51)(1)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3)较强的组织能力(4)幽默(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7)公正(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2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优秀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P51)22.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P54)(1)是一种正式交往(2)是一种代际交往(3)是“一对多”式交往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P55)(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公务关系而非师生之间死私人的非正式关系。
24.语言交往障碍:(P57)(1)课堂语言障碍(2)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3)角色地位障碍(4)交往技能障碍(5)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P60)2.旨在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这种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