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护理
1、硝普钠
注意点:
1、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补足血容量; 2、撤药时应给予口服降压药巩固疗效,防骤然停药有“反跳”现象; 3、本药对光敏感,溶液稳定性较差(最好以5%GS稀释)。滴注溶液应 新鲜配制并注意避光; 4、新配配置的药液保存及应用不应超过 6h,以免药物分解,降低疗效;
5、单一静脉通路输注,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阿托品、异丙肾、临时起搏器--房室传导阻滞、窦性
心动过缓等慢性心律失常
1、硝普钠
药物特性:
是一种自发释放N0直接扩张小动脉、静脉的血管平滑肌, 降低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具有作用强、生效快和持续时间 短的特点;
静脉给药,可先从小剂量开始,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0.2-10ug/Kg/min,一般维持12~48小时即停药。
常用剂量: 5-20ug/Kg/min。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新进展
血管活性药物和肾功能
传统观念
多巴胺<5ug/kg.min
多巴胺<5ug/kg.min
改善肾血流,保护肾功能
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肾功能的比较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增加尿量 并不增加Ccr
结论
不增加尿量 但明显增加Ccr
多巴酚丁胺能够改善肾脏灌注,多巴胺仅具有利尿作用
一、定 义
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平滑肌张力和改 善或增加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影响心脏前 负荷、后负荷,纠正组织缺氧,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
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 (1)对血管紧张度的影响 (2)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3)对心肌自律性的影响 心脏术后常用于调节血压、改善心排血量和组织 器官的灌注
5-10ug/kg· min
1、2受体
10-20ug/kg· min
α受体
2、多巴胺临床应用中注意
1
采用有效的最低 剂量,最大剂量 <20µg/kg· min
2
用注射泵或输液 泵给药,以确保 剂量的精确控制 和输入速率均一
3
有指征的患者应 尽早使用,大剂 量时仍可发生肾 脏缺血,应注意 监测尿量
2、硝酸甘油
注意点: 1min即可产生,滴速快、剂量大,可诱发头痛、直立位血
压下降、反射性心率增快
三、药物的配置与调节
静脉滴速简易计算公式
乘3法则:快速、便捷,每小时液体量可能较大,可根据需要增加药 物浓度或缩小稀释液量×6
药物剂量为≥1ug/kg·min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作用于血管:皮肤黏膜肾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肝脏血管舒 张、舒张压不变或下降
1、肾上腺素
大剂量时(0.5ug/Kg/min) 作用于α受体:促进血管收缩、增加体循环阻力,收缩压、 舒张压均增高,增加心肌氧耗 作用于β2 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 敏物质 临床应用: 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低血压、止血; 静脉推注,单次使用2种稀释方法,1:1000或1:10000可经静 脉、气管插管或皮下注入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骤停,如溺水、电击、手术
意外和药物中毒,也可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气道高反应性疾 病、抗休克等。
注意点: 增加心肌应激性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大剂量导致心肌氧 耗增加
1、多巴胺酚丁胺
药物特性: 人工合成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主要增加心肌收 缩力和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血指数,轻微收缩周围 血管。适用于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储存不足如慢性心衰。为 纠正左心衰的良药,特别是肺循环和体循环阻力升高的患 者,用于容量不足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患者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但在儿童中不多见,停药后可消失
配伍禁忌
与硝酸酯类合用有相加效应。 本品有加强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故应用期间不必停用 洋地黄。 本品以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不能用含右旋糖酐或葡萄糖
的溶液稀释。
与呋塞米混合立即产生沉淀。
3、洋地黄类药物
主要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
药物特性: β受体激动剂
常用剂量:0.01-0.05ug/Kg/min
药理作用: 1.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增加氧耗和心脏做功 2.扩张骨骼肌血管及放松支气管平滑肌,对肺血管有扩
张作用,但对肾动脉无扩张作用
3.降低心脏后负荷,用于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3、异丙肾上腺素
临床应用:
3、洋地黄类药物
中毒表现 ⑶ 胃肠道反应,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 ⑷ 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晕、色视
洋地黄类药物
中毒处理
•
停用洋地黄,补充钾盐,纠正心律失常;
•
•
异位心律快速型,氯化钾静脉滴注;
苯妥英纳--竞争性争夺Na-K-ATP 酶--室性心动过速
•
•
利多卡因--纠正室性心律失常和室颤;
③与钙剂间隔4-6小时,使用前数心率或脉搏,
④定期测血药浓度,婴儿2-4ng/ml,大龄儿童1-2ng/ml
受多种因素影响,要个体化
3、洋地黄类药物
中毒表现:
⑴ 服用洋地黄过程中,心律突然转变(重要依据)。如心 率突然显著减慢或加速,由规则转为有特殊规律的不规则 ⑵ 特征性心律失常:多源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特别是发 生在房颤基础上;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房室结 性心律
对肺高压和低心排的病例,与高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相比,
有明显优势,降低肺动脉压力、心房压力以及心肌耗氧量
2、米力农
临床应用: 负荷量25-50ug/Kg(10min),维持量0.5-0.75ug/Kg/min 多用于急性或难治性心衰,可以改善对手术后低心排综合 征患儿的心脏功能。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必要时调整剂量 不宜用于严重瓣膜狭窄病变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慎用 合用强心、利尿剂时,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 对房扑、房颤患者,因可增加房室传导作用导致心室率增 快,宜先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 定期复查血小板 逐渐减量至停用
3、洋地黄类药物
西地兰:
给药方式:静脉,
洋地黄化:<2岁0.03-0.04mg/Kg >2岁0.02-0.03mg/Kg 15-30min起效 ,iv q6-8h一次
3、洋地黄类药物
注意事项:
①中毒量和治疗量相差很小,尤其是低钾血症时
更为明显。可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②使用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电解质、心电图、心率;
药理作用:
抑制Na+-K+-ATP酶;减慢房室结传导,抑制交感神经(心 率慢),减慢心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加心肌收缩力; 兴奋迷走神经(恶心、呕吐) 半衰期36h,原型从肾脏排除,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
3、洋地黄类药物
地高辛:
给药方式:口服、静脉
洋地黄化:<2岁0.05-0.06mg/Kg >2岁0.03-0.05mg/Kg 总量不超过1.5mg 首次给予药物总量的1/3或1/2,余量分2次给予 间隔4-6h;起效时间静脉10min,口服2h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中的肾脏保护新观点
感染性休克的肾脏保护性药物:
多巴酚丁胺
去甲肾上腺素
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1世纪肾衰治疗策略
不再推荐小剂量多巴胺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
药理作用:
具有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作用,主要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 的磷酸二酯酶Ⅲ,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或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的强心药。 增加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环磷酸腺苷浓度,激活钙通道增 加钙内流,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也有利于心肌松弛及血管 扩张,减低体循环及肺循环阻力,改善心排量
兴奋受体
-受体和1、2-受体 主要1-受体、次2-受体 主要-受体 多巴胺受体、1、-受体 主要1-受体
受体作用机制
心脏1受体兴奋,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
出量,同时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兴奋2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 痉挛;作用于骨骼肌2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 力而减低舒张压。 -受体兴奋,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除冠 脉外,几乎所有的小动脉和小静脉都表现出强烈的收缩作用
5
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
血管收缩药
正性肌力作用药物
血管扩张药
分 类
血管收缩药
多巴胺、肾上腺素、间羟胺、异 丙肾、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活性药
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洋地黄类
血管扩张剂
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 抗剂、卡托普利、 酚妥拉明
7
二、临床常用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分类:
(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拟交感胺类):肾上腺素、多巴胺、
2、硝酸甘油
临床应用:
主要扩张小静脉为主,大剂量时对动、静脉都有扩张作
用;能舒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
静脉给药:避光使用,维持量0.25-5ug/Kg/min,持续
应用时间不宜过长,机体可产生耐药性。
口服给药:舌下含服,每5min可重复1次,直至疼痛缓 解,15min用3片后疼痛仍存在,立即就医。
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
(3)洋地黄类:地高辛、西地兰 (4)增敏剂:左西孟旦、匹莫苯 (5)血管扩张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NO......
血管活性药物受体作用一览表
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2、多巴胺
【药理作用】
多巴胺主要激动α、β 受体和外周的多巴胺受体,促
进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 临床应用: 适合于尿少、血压 低、心排量低的患 者,但需排除血容 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