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的中日密码战

历史上的中日密码战

历史上的中日密码战据史料记载,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方面使用的一些重要的军用密码电报很多被日本破译,致使中国蒙受巨大的损失。

中方发现密电码被破译后,几经变更密码,同时增设针对日方密码机的改进型截收破译设备,培训了多批高级破译专家,在抗日战争中,破译了山本大将出巡、偷袭珍珠港、南进战略等多批绝密密码电报,给予日本军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为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午战争清政府密电码日方了如指掌中日甲午战争,中方之所以惨败,除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之外,尚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原因,这就是甲午战争中,日方破译了中方的密码电报。

自1861年以来,电报通信手段传人中国之后,1861~1874年清朝政府架设电报线路试办电报,直至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大沽间架设军用电报线路,后又架设了天津至海军基地威海、旅顺和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

中国最初使用的是明电码。

而当时日本外务省也有这种明码电码本。

后来中方逐渐在军事和外交通信中使用密电码。

这种密电码是单层的相对比较简单的密电码。

但不幸的是,中方不知道日本在甲午大战前两个月就已经破译了这种密电码。

1894年6月22日,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兴致函清朝驻日公使庄风藻。

次日,汪氏以密码向清廷总理衙门拍发了一份长篇电文。

该电文被日本负责监听中方通信的电信课长佐腾爱磨截获。

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中国密电码的编排规律。

一般密电码因使用期限,至少每半年要更换一次,而清政府一直使用这种密电码几年也不更换,所以日方能完全解读中方的电文。

日本政府当时掌握的清政府的密电有甲午战争前(1894年6月23日至8月1日)54则、甲午战争(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2月)37则、马关议和期间(1895年3月20日至4月17日)22则。

这些被破译的电报对日本政府确定战争决策、制订行动计划及马关议和期间对李鸿章放手施加压力,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日方对清政府内部的虚实,陆军、海军的行踪等情况了如指掌,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也就成为必然,使得世界第4、亚洲第1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缴获“镇远”、“定远”(7000吨级)等战舰10余艘;将台湾、澎湖列岛划进了日本的版图;将辽东半岛也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索赔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当时清政府一年总收入为9000万两),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蒋介石的“不抵抗”密码电报被破译张作霖统治东3省时,对有线、无线电报通信十分重视,并于1927年在沈阳设立大电力电台与德国、法国等国通报,当时关内各地发往国外的电报都需经沈阳接转。

1928年交通部电信总局开办国际无线电台,只同十几个国家通报,至1930年正式开始同世界各国通报,直达国际通报电路22条都是经沈阳转接。

但通报的密电码还是沿用过去的组合比较简单的单层密码,例如密底为“排除故障加快作业”,组合时纵密钥为102、横密钥为O,合成加密后密码即为1020。

关键是密码长时间不更换(一般每年须更换几次,最长也不能超过半年),这就给日方破译我密码电报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1年,日蓄谋已久的侵占中国的阴谋开始实施。

1931年9月18日夜,日关东军突然进攻沈阳。

张学良急电蒋介石请示应战。

蒋介石发来“不予抵抗,力避冲突”的密码电报以及东北军主力向关内撤退的调动情况的密码电报,均被日方破译。

日方掌握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捆住了张学良和20万名东北军将士的手脚。

20万人的东北军奉命不战自退,撤入关内。

所以,日军已无后顾主忧,可以大踏步地长驱直入。

9月19日,事变爆发仅一天,沈阳、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辽、吉两省20多座城市便陷落敌手。

不出一周,辽宁、吉林两省便被日军占领。

接着日军又占领了黑龙江省及东北全境。

区区一两万人的日军一天之间便略地千里。

更有甚者,日军仅仅派出120名骑兵就占领了当时的热河省。

抗日战争前期,中国政府为接受密码被破译的惨痛教训,掌握日本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阴谋活动,于1935年成立了交通部电政司,设立破译日本领事馆来往密电的检译所,并将我方密电码双层化。

至1937年7月7日事变后,中国密电检译所的收报机增至20余部,报务人员超过50人。

密电检译所分别在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开设收报电台。

1939年中国政府又成立了五六个破译日军密电码的机构。

1940年4月,为了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更有成效地开展破译工作,各研究、破译日电的单位合并,集中了以池步洲为首的高级破译密码专家,组成破译密码专家组,定名为军政委员会技术研究室。

当时,国民党的情报系统的破译力量是相当强的。

他们曾在珍珠港事件前截获、破译了日军的进攻计划,随后又破译了山本大将出巡的密码电报,并将情报通知美空军,将山本一行8架飞机全部击落。

在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大会战(歼灭日军一万多人)等大的战役中,我军也多次破译了有关日军的密电进攻计划,使日军遭到惨重损失。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为了创建我军通信事业,掌握对方的密电码和军事机密,由周恩来派毛济华、方仲儒、涂作潮等10人去苏联的军事院校学习电信业务。

中共六大以后,周恩来在上海派张沈川等打入国民党的通信学校学习,指示李强(曾任军委3局副局长)等利用已经学会的有关知识研制电台和破译密电工作,还配备了一套截听、破译、翻译(译成英文)日本外交电报的设施和机构。

抗日战争中,周恩来(党内化名伍豪)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亲自编写了我党、我军的第一部双层高级密码“豪密”。

这部密码为我八路军、新四军在平型关歼灭日军坂原师团、百团大战、奇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机24架)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至共产党的情报部门也将日军南进计划及东北关东军调动情况,即时通报给苏联,使苏联远东地区与日关东军对峙的100多万人的红军得以调往苏德战场。

97式密码机也挽救不了日本灭亡的命运1937年,日本方面为加强其破译我方的密电效率,也在研究开发更高级的密码机。

当时日本使用的密码尽管已经发展到双层化密码时代,但还是有可能被破译。

后来日本根据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柏林的一位工程师根据从一个荷兰人那里买来的专利,发明了这种机器)的原理,研制了更高层次的密码机。

“恩尼格玛”密码机有一个用于输入明文的打字键盘和一个用于输出密文的字母显示灯盘,其核心部分是3个用橡胶或胶木制成的、直径为60毫米的密钥轮。

它们构成了一个电的迷宫。

通过运转,一个字母就变为另外的字母。

轮子一转动,迷宫的结构也就起变化,这样便制造出一种保密性相当强的密码。

因而日本海军使用了一架为保护最高机密而研制出来的所谓“97式打字机”——密码机。

中国的情报部门破译了这架密码机所使用的密码。

它是怎样破译的呢?这里就得介绍一下被称为高级破译密码专家的池步洲。

池步洲早年留学日本,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署服务。

抗战初,他携妻儿返国,在国民党政府军政委员会技术研究室,从事侦察日寇密电及破译工作。

1939年,他指挥部下专心致志地破译日军密电码这项极为艰巨的工作。

他们首先研究了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及在“恩尼格玛”基础上演变的英国D型、美国H型、意大利K型等密码机,经过两年多呕心沥血的努力,终于在1941年初,通过解剖一架日本97式密码机,仿制成功了中国式的密码机,基本上完满成功地破译了日本的密码。

池步洲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码电报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上不少报刊追记时,都称是我国事先得到情报并转告美国的。

人们也知道这些情报是我国密码专家池步洲破译日军密码所得,但池步洲是怎样分析出情报来的呢?珍珠港事件发生前5天,他破译了日本外务省致日驻美大使馆密电:“立刻烧毁密电本和机密文件,除一部分密码本和目前工作所需的极少量资料外,其他密码本等机密文件和密码机、军事机密文件保险柜等机密的东西一律都要毁掉。

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入中立国银行;帝国政府决定召开御前会议,采取断然行动。

”他又联系11月间檀香山日本情报员给东京的一份有关美国海军情况的密电情报——A 情报(指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情报)。

密电如下:11月28日上午8时(夏威夷时间)珍珠港情况如下——离港之舰艇有,战列舰2艘(“俄克拉荷马”号和“内华达”号)、航空母舰2艘(“企业”号)、甲级巡洋舰2艘、驱逐舰12艘。

进港之舰艇有,战列舰5艘、甲级巡洋舰3艘、乙级巡洋舰3艘、驱逐舰12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

进港之舰艇乃11月22日离港之舰艇。

11月28日下午停泊于珍珠港之舰艇估计如下——战列舰6艘(马里兰型2艘、加里福尼亚型2艘、宾夕法尼亚型2艘)、航空母舰1艘(“列克星敦”号)、甲级巡洋舰9艘(旧金山型5艘、芝加哥型3艘、盐湖城型l艘)、乙级巡洋舰5艘(檀香山型4艘、奥马哈型l艘)。

池步洲根据以上密电判断,日本可能偷袭珍珠港,日期可能是星期天。

他将此密电交机要室主任毛样庆转呈蒋介石,由蒋转给驻美大使。

可美国不相信中国人能破译日本密电,不予重视,珍珠港这才遭到惨重损失。

击毙山本五十六大将,破译立先功美军奇袭太平洋战争罪魁——山本五十六大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曾一度使日本人大为惊慌,困惑不解。

事发后,美方为了保密采取了许多迷惑手段,以使日本人相信山本座机被击毁完全是一次偶然遭遇。

日本人果然上当。

其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人们对此事件众说纷纭,其实真正破译山本出巡密电的又是池步洲等专家。

1943年4月17日上午,中国军政委员会技术研究室在侦听抄收破译日军活动密电时,得到山本五十六的出巡时间、路线、地点、飞机机型和数量等机密。

破译的这份绝密电报内容如下:“GF(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定于4月18日视察Rxz(巴拉尔)、肖特兰和布因的日程安排如下:8时,乘坐陆上轰炸机由6架战斗机护航,从RR(腊包尔)起飞;1O时,到达Rxz(巴拉尔),换乘猎潜艇前往肖特兰;11时30分,到达肖特兰;12时30分,乘坐猎潜艇离开肖特兰返回Rxz(巴拉尔);13时30分,到达Rxz(巴拉尔);14时,乘坐陆上轰炸机离开Rxz(巴拉尔);14时30分,抵达布因,在第1基地司令部午餐;16时,从布因起飞返回RR(腊包尔);17时40分,回到RR(腊包尔),如遇天气不佳,本视察日程向后顺延一天。

”池步洲等迅速组织破译。

4月17日下午,他们已把电报破译成日文明码。

外语专家们填写上电文中的一些外文空白,并辨认出密码代号所代表的地名。

例如GF就是山本五十六、RR代表腊包尔、Rxz则代表巴拉尔等。

技术研究室密电码破译专家火速报告蒋介石。

军情紧急,蒋介石即令转告给驻重庆的美方人士。

美方人员遂于当日下午通报给驻瓜岛韩德逊机场的美军指挥官马克·米尔其海军少校。

米尔其适时组织出动P-38“闪电”式战斗机16架,于4月18日上午10时在巴拉尔上空伏击山本座机编队,经过几分钟的激烈空战,将日架日机全部击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