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放课文录音。

b.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这首诗歌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c.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点讲解:(1)一个同学读1——7节,其他同学思考:诗中用了那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喧响”“岸边”“音响”“寂静”描绘大海。

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

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

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

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一个学生读8——13节。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先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然后出示幻灯片: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

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

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恶果,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

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

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

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同志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着。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和失望。

诗句“世界空虚了……”“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正体现了这一点。

(5)学生集体朗诵最后两节诗,思考并讨论:这两节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节诗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做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布置作业:1.熟读《致大海》这首诗,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2.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我愿意是急流》,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多角度理解“草莓”“篱笆”“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的确是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主题。

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诗人对爱情的关照方式往往不同。

在我们学过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后,本节课,我们将在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对爱情的理解。

二.解题:裴多菲(1823——1849),是19世纪匈牙利的爱国民族是人,曾领导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并最终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时年近26岁。

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八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他的诗作多是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号召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著名的作品有《自由与爱情》《贵族》《老旗手》等。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他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建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为其民族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我愿意是急流》不同其他诗作的战斗风格,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和热爱的抒情诗。

三.引导学生自读《我愿意是急流》1.听朗诵录音(flash),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有朗读,思考下面问题:(1)诗人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我”和“我的爱人”?两组意象有何特点?明确:诗人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阳刚之气而又略带苍凉的景物。

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这是一组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

(此处加板书)(2)诗人用哪些词语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明确:用“我愿意”和“只要”。

(3)如此写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4)诗人为何选择如此多的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态度?明确:诗人选择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丰富多彩。

上至天空,下至河流山谷,意境开阔,画面舒展,不仅表达了诗人开阔、奔放的胸怀,也将诗人爱情的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两组意象交融层进,有何表达效果?明确:两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诗人愿意迎接各种艰险的考验和打击,而为自己的爱人营造一片安详平和的环境,让他的爱人愉快地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同时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这首诗歌我们既可以看成是诗人对爱情的表白,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