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05)一、学科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设立于2000年。
作为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及社会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
本专业现设: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与翻译、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等主要专业方向。
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新兴,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稳健扎实、开拓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
老中青结合合理的研究队伍完善。
学术带头人德才兼备,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开放,学风正派,在国内外有着良好的影响。
科研成果多且水平较高,各方向都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的积累,成为本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学科拥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图书资料齐全,办学条件可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人才对物质的需求,可以为高水平外语人才的成长提供较为理想的学术环境。
二、培养目标理想高远,思想健康向上。
观念科学、民主、开放。
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强。
谦虚、谨慎、自律、博学、求实。
孜孜不倦、意志顽强。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协调兼备。
服务于人类、服务于国家。
三、学科研究方向1、日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日语语言的规律、规则和特点。
根据研究重点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多种领域。
日语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内部规律、特点等有深刻的了解,促进日语学习,同时也可以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
为日语学习和教学、翻译学等提供理论武器。
2、日本文学与翻译日本文学研究侧重以下两方面。
1、通过日本古典和歌来了解其抒情样式、审美指向,探讨其自然观文学观的特征。
2、以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小说为主,探讨其艺术风格、人物特征、美学氛围以及创作手法。
翻译方面,将结合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作品翻译实践,进一步就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形似与神似、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进行实证性探索。
3、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学日语教学活动是日语语言学研究重要服务领域。
正确合理地运用日语语言学的理论与规则从事日语教学,可以使实践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
同时,日语教学活动可以为拓展和深化日语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实证。
采用定量与定性,对照与比较相结合进行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对象做更科学和客观的论证。
提高日语教学水平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4、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从古以来,日本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
尤其明治维新以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因此,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是有得天独厚的丰厚资源。
在这方面,特别古典文学领域日本学者已走在前面。
取得诸多有分量有价值的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很有必要确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方向。
以期在大量参考研究和介绍已有文献和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修读年限根据《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2005年9月修订),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2至3年,博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3至6年,硕-博连读、提前攻博修读年限一般为4至8年。
五、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作为一个体系,引入模块化的培养理念,具体包括“核心模块”、“拓展模块”和“保障模块”。
核心模块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
拓展模块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学术活动、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训练、实践训练(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
保障模块包括研究生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及学分要求请参见附件。
六、总学分要求不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七、其它要求(各学科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关的其它要求。
)八、备注1. 一级学科课程、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课程应在备注中标明;2. 不同学科专业的同一门课程,课程名称、代码均须保持一致;3. 表格中学时指课上学时;4. 学科专业代码查询请登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主页-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设置-“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
5.专业课程编号原则如下:专业课程编号共有8位,编号方法为:前3位为学院代码,硕士课程第4位为M,博士课程第4位为D,第5-8位为顺序号。
例如:海洋环境学院硕士课程《海洋环流》编号是:海洋环境学院代码010+硕士代码M+顺序号0001,即010M0001。
(顺序号由各学院确定)。
附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核心模块核心模块学分要求(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二)拓展模块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组织,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鼓励各学院对全校开设。
硕士研究生至少获得公共选修课2学分。
专业英语作为课程开设,参照上述课程表格形式;其它方式,须注明编号、名称、具体要求、考核方式、考核负责人等栏目,参照下表,如果涉及其它内容,可相应增加栏目。
(下同)前沿讲座该部分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规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次数和研究生本人做报告的次数,以及提交书面总结报告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该部分是研究生的必修内容,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条件明确具体要求,并安排专人或多人联合负责形式完成该培养环节,具体形式由各学科自行规定。
双语课程鼓励各学科开设2~3门双语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研究生选修1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鼓励各学科开设全英语授课的课程。
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课程应在表格备注中标明,同时附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
跨校选修课程选修“211”院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承认学分,但硕士不能超过5个学分,博士不能超过3个学分。
鼓励研究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修国外相应单位的课程,具体修课计划由导师制订并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审批。
补修课拓展模块学分要求(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三)保障模块硕士生资格考试(硕士生资格考试应在“核心模块”完成后进行,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和开题报告结合或分离的形式均可,但须明确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时间。
同时须考虑2年毕业硕士生的时间需求。
)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资格考试应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和开题报告结合或分离的形式均可,但须明确常规的时间安排。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研究生明确导师后尽快实施,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至少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1年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至少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2年进行。
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
)论文研究进展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具体形式和要求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硕士生资格考试随中期筛选进行。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研究进展报告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生取得硕士资格认证以后,于第四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应的材料,准备开题报告。
院成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审核,审核所选课题是否是学科前沿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收集的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是完成课题所必需的资料,符合要求者,方可确定为选题。
2、论文工作量要求:学生的开题报告通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审核后在第五、六学期完成设计工作,并完成部分或全部初稿。
在第六学期上完成初稿,送导师审定,下半学期打印论文稿件5份,并写出1000个词的论文提要送审,并进行答辩。
3、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要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连贯性;结构正确、语言流畅。
(1)学术性:研究课题应是某研究方向的前沿课题,学生应比较全面地掌握某个方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了解其发展动向和需要研究的课题。
(2)创新性:论文必须要能在表现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提出新的论点,或弥补现有理论的缺陷,或改进和优化现有理论。
(3)实用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从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从实践上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4)完整性和连贯性:论文应适合该类文章的体裁结构特点,逻辑性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论点明显、论据充足。
(5)用词贴切,语法结构正确,语义衔接良好,语篇连贯,语言流畅,表意清晰。
4、论文指导:导师应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和质量监控,使其完全按规定进行。
(1)导师应给学生规定进度和相应的工作量,审查学生的研究计划是否可行,检查其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学生每隔两周应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度及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导师指导。
导师应给以学生悉心指导,直到其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学生完成初稿后,导师应进行严格审查,给以批示和指导,不合格者令其重做或修改,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5、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生完成论文后,要进行送审评阅和论文答辩。
(1)聘请二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副教授及以上的专家评阅论文。
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如果有一人的评语是否定的,学生不能进行答辩。
应增聘一名评阅人,如评语仍为否定意见,则本次申请无效。
(2)成立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五名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两名。
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或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3)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
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
会议应当有记录。
(4)论文答辩的程序是:1)主席宣布开会,宣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申请人姓名,论文题目等;2)导师简要介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及从事科研工作情况;3)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30分钟);4)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进行论文答辩;5)休会:导师、研究生、列席及旁听人员退场,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宣读导师和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委员会就论文答辩情况交换意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论文是否通过,是否同意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并做出书面决议。
6)复会:主席宣布论文是否通过和对论文的评语。
(5)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6个月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