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设计(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服装工艺设计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主要课程之一。
它不仅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位相互关系的理论课程,还是研究、组织服装工艺生产实践重要的技术措施,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更是将分散的平面衣片结构组成立体造型的服装成品必不可少的过程。
它是一项具有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是一项工程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工作,是指导服装制做和生产的主要依据,是制图者的审美眼光和艺术修养的具体体现,其知识结构涉及到人体解剖和人体测量学、服装造型设计学、服装工艺设计、美学和数学等。
服装工艺设计是从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到服装成品必经的重要环节,是所有服装服装工作者必须掌握、熟悉的专业知识技能,是联系服装设计师、板型设计师及消费者的桥梁,在服装专业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动手操作,强调实践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围绕男衬衣成品制作,学习部件工艺的处理方法而展开。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男、女衬衣制作工艺的基本流程,掌握部件工艺的处理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合理把握服装成品质量要求,掌握熨烫工艺手段,掌握衬衣部件工艺制作手段,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时俱进,形成多元化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课程目标,理论结合实践,符合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知识层面:能系统全面地掌握衬衣制作工艺的基本流程,灵活应用纸样的排料基础知识及把握各类服装面料特点,掌握服装部件工艺制作图解、原理与作用,掌握衬衣部件制作工艺,掌握熨烫工艺手段,合理把握服装成品质量要求。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款式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用和编写工艺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合理把握服装成品质量要求,会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对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归纳和总结。
3、素养层面: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服装工艺设计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锻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重难点
衬衫缝制工艺
1、重点:做底边;做领;装领;装袖及整烫。
2、难点:做领;装领;装袖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示范教学法:通过精讲加示范加练习的方法,使实践内容直观简洁,易于掌握;
3.任务驱动法: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课程教学分步制定衬衣款式学习及设计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4.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双向交流对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思维;
5.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创新的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项目与学时分配
(实训方式包括:实验、上机、调研、实习等)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目的
1、考核学生对于男、女衬衫生产工序步骤流程的把握,并结合衬衫款式结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
2、熟悉并掌握衬衫常见部件工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贴袋、衬衫领、袖克夫等工艺;掌握衬衫整烫工艺的操作方法。
3、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前期学习部件工艺操作要点,考查学生进行衬衫变化款的成衣制作能力。
(二)考核要求
考核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衬衫生产工艺流程
(1)领会:衬衫生产工序。
(2)应用:结合衬衫款式结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
第二部分衬衫常见部件工艺的基本操作方法
(1)领会:贴袋、衬衫领、袖克夫等部件工艺操作要点,包括零部件排料,放缝,配衬,熨烫及整烫工艺。
(2)理解:贴袋、衬衫领、袖克夫等工艺的区别及局部变化工艺处理手段。
(3)实践应用:掌握贴袋、衬衫领、袖克夫等部件工艺手段。
第三部分衬衫变化款的成衣制作
(1)领会:熟悉常见衬衫部件工艺操作方法手段,包括零部件排料,放缝,配衬,熨烫及整烫工艺。
(2)实践应用:结合贴袋、衬衫领、袖克夫等部件局部变化工艺处理,灵活应用在自主制作的变化款衬衫工艺操作中。
(三)考核方式:考查
1、期末考核以上交男、女衬衫服装成品各一件进行综合评分。
2、平时考核项目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练习等。
(四)成绩评定
1、平时作业×40﹪(包括考勤分)+结题作业×60﹪=总成绩;
2.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
3.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
按作业质量要求完成情况分布,男衬衫成衣分值占70%,女衬衫成衣分值占30%。
服装成品符合规格要求及款式要求。
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推荐教材
(二)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