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一、填空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

2.CIPP评价模式由()、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二、单项选择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课程改编B. 课程扩充C. 课程整合D. 课程选择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A. 观察法B. 访谈法C. 测验法D. 文献法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A. 斯塔弗比姆B. 斯太克C. 斯克里文D. 塔巴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A. 评价关注的焦点B. 评价的实施阶段C. 评价的对象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地方课程B. 国家课程C. 校本课程D. 选修课程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

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

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A. 经验法B. 客观法C.主观法D.实验法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教材的改变B. 组织方式的改变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D. 价值的内化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项目活动B. 主题活动C. 研究性学习D. 综合活动三、多项选择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 忠实取向B. 互动调试取向C. 创生取向D. 实践取向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 人与自然B. 人与社会C. 人与自我D. 学生与学校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 组织发展阶段B. 专业发展阶段C. 心理发展阶段D. 社会化发展阶段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社会性C. 服务性D. 体验性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 标准功能B. 导向功能C. 激励功能D. 协调功能6.经验方法是利用多位专家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进行指标筛选的方法,下列属于经验方法的有()A. 对演法B. 测验法C. 头脑风暴法D. 特尔斐法四、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2.直线式:3.档案袋评价:4.研究性学习:五、简答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有哪些?2. 校本课程有哪些特点:3.研究性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六、论述题1.试论目标评价模式的内容和特点2. 教师行动研究需要那些程序?七、案例分析第一次访谈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访谈的时候,心理有些紧张,访谈开始时,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要问的问题,以至于我不能仔细的倾听被访者的回答,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访谈上。

慢慢地,我逐渐找到了访谈的状态。

我们之间的谈话很融洽,我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以至于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信息。

虽然这次访谈耗费了我很大的经历,但是,我也搜集了很多自己研究所需的信息。

根据以上案例,试分析访谈法的优缺点。

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学科课程2、背景评价3、开发关联课程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个人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 A2. D3. B4. A5. A6.D7.A8. A三、多项选择1. ABCD2. ABC3. AB4. ABCD5. AB6.ACD四、名词解释1.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它的制定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并体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意图。

2. 直线式是把课程内容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重现。

3. 档案袋评价就是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4.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1.答题要点: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得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2.答题要点: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可以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教师能够比较充分把握校本课程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可以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及积习难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课程的满意度。

校本课程的缺点: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4.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答题要点: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4.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论述题:1.答题要点: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是:1.关于评价的观点:首先,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其次,评价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至少需要两次。

2.关于评价的方法:虽然传统的纸笔测验是一种收集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有效办法,但评价方法不仅局限于此。

凡是能获得教育目标所指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适当方法。

3.关于评价的步骤:评价步骤大体包括:(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积分单位;(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4.关于评价的功能:(1)修订课程和教学计划。

(2)有助于进一步澄清教育目标。

(3)影响教学和学习。

(4)有利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目标评价模式的特点:1.目标评价模式把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转向整个课程方案。

2.目标评价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

3.目标模式提出了用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4.目标评价模式把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和既有的科学传统结合在一起。

2.答题要点:1.发现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

教师关注校本课程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

2.分析反思。

教师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同事、课程理论工作者和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验证假设,改进现状。

3.答案要点:优点:1.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观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适用面广,能有效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同时进行观察;6.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1.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语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七、案例分析:答题要点:优点:1.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观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适用面广,能有效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同时进行观察;6.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1.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语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