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
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发生质和量的飞跃。
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为何观看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听着背景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看着Rose与Jack念出“You jump,I jump.”的台词,观众会被他们的爱情感动;而当宋小宝在小品中,在配乐中用东北腔念出同样的台词,我们感到的却是滑稽?
因为《泰坦尼克号》将爱情符号化为台词与背景音乐,并用恰当的镜头语言组合,形成符合爱情电影的“信息秩序”[1]。
如此,我们才准确接收到“欣赏动人爱情”的信息。
而在宋小宝小品中,演员虽然也进行高质量演绎,但通过众多元素的“错位”组合,导演使观众体验到的是幽默感。
由此可见,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组合,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笑哭,还是落泪?
同样,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在写作和数据搜集等工作上,已花费大量精力。
那么,需要如何组合呢?首先要理解网络新闻是如何被浏览的。
阅读活动分为看到内容、符号化理解、深入分析、判断、反馈五个步骤。
[2]“看到内容”作为读者处理信息的首步,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度,以及反馈阶段的传播效果。
而网络新闻的浏览作为数字时代阅读行为之一,数字界面赋予它一定特殊性。
2018年实施的一则眼动实验表示,人们阅读手机app 界面时会先注意到图片、色块等直接刺激视觉的信息,随后注意到就近——尤其是下方的文字[3]。
除此以外,经调查,相较传统阅读,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活动中,眼球凝视屏幕的时间更长,停留更久,读者对像素的对比更灵敏,对字的布局、色彩乃至动画效果的概念认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4]
数据新闻是采用多种信息形式共同呈现的。
因此,在保障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内容的可视化交互将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
新制造,不“新”的交互
马云在2018云栖大会提出的“新制造——服务结合生产”概念指明,未来生产模式的驱动力应是用户需求,并依据它的不断改变及时改进。
现代的媒介互动中,信息成为了一种上述类型的“产品”,阅读新闻是交换信息的活动,传受双方扮演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
为提升传播效果,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与心理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因此在可视化交互方面,网络新闻的评价和改进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阅读心理。
据2016年一则阅读心理调查,数字时代阅读心理除去
对像素与动态等的要求,还呈现出非线性、被动、去中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5]。
而所谓交互,可被分为两类:宏交互与微交互。
宏交互指一样事物的主要功能,例如杯子用来喝水;而微交互则被称为“令人幸福的小细节”,如杯子沿口的弧度等。
这些细节均是为了用户有更好的宏交互体验。
而可视化交互作为微交互之一,同样也需要服务于宏交互,也就是网络文章的主要功能——传达文章主题。
[6]
故在对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交互评析时,标准可分为三个方面:视觉效果,阅读心理的贴合度与服务主题。
《Unfounded》案例评析
《Unfounded》译作《无据可依》,是环球邮报“2017GEN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
它通过近20个月的调查发现,加拿大约五分之一的性侵案件被警方视为空穴来风,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
值得赞赏的是,为突出这一“无据可依”现象的地区性与严重性,该数据新闻通过多维度处理与组合数据,结合该文的色彩、页面跳转等交互方式,调动极大范围的阅者,实现极强传播效应。
接下来我将就《Unfounded》的视觉效果、阅读心理的贴合度与服务主题三方面展开具体评析。
>>>视觉效果<<<
1.重“极简”,少即是多
色彩中有一种风格被称为“扁平化设计”,指将传统三维图形转变为二维,用单一色块、图标等化繁为简2012年windows8系统与
同年iOS7系统率先采用这种设计,使UI界面交互一目了然,极大提升使用体验。
[7]
该插画也采用扁平化设计:采用简单线条绘画,晕染上色,虽然笔画少,却突出各形象差别;同时运用二元色彩,红色表警示,黑色表平常。
用黑红色彩的比例表示五分之一的案件被警察忽视。
极简的绘画方式舍弃了不必要的元素,使得读者的注意力更多的投放在呈现的内容上。
值得注意的是,“五分之一”是极重要的数据之一,而“五分之一”的单一数据在快速时容易被读者忽视。
因此,作者使用大幅插画突出重要性,使用极简画风略去图画的细节,具象却突出数据,充分展现“少即是多”。
视觉包含隐喻,集中排布代表精炼,少量颜色配色暗含严肃。
标题的设计同样采用了这个原则,“挥霍式”留白集中阅读者注意。
同时,标题在画面正中时横向长度与横向留白长度比值恰好等于横向与纵向留白比值——“黄金比例”,视觉上,此类排版给人最佳视觉体验。
2.重流畅,“酷炫”不要
画面进行切换时的动效流畅也影响视觉体验。
该文的动效采取与色彩一致的“极简”风格,“酷炫通通不要”,如下图:页面滑动至该数据图时,首先出现上图的纯图像,随后的1s时间内逐渐显示完配字,符合人体“视觉暂留原理”——切换画面时,人眼关注到下一图画,但注意力仍停留在上一画面。
此时,让图片“等
一等”文字,可以保证阅读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图片配字,提升内容接受度。
简单的动画,往往较之酷炫更有力。
>>>阅读心理贴合度<<<
1.悄悄“照顾”你的个性需求
觉得文章只讲述了部分情况?以为“她们”还离你很远?担心你周围也有这样的事?
阅读者来自国家的各个地区,阅读时心中疑惑也各自不同,这便是阅读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在数据整合时,文章给出“find your police jurisdiction”的数据窗口,让阅读者能搜索其所在地的“无据可依”比例,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一设计可以引起不同地域的阅读者关注,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2.“只要你有,只要我有”
新闻数据量过大时,难以将其整理入文本,也难以体现宏观视角的全貌。
而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对具体数据也存在好奇。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总隔着信息的鸿沟。
因此,当数据如上图进行不同颜色、不同区间的表示,便能更宏观向阅读者展现事态。
将鼠标移动至相应数据点时,还能显示出数据的具体值与来源,既充分利用数据,也实现更好的信息交互。
数据新闻是信息时代下新闻生产的发展大趋势。
但数据除了量大还不够,还要令用户可定向查阅,例如使用多象限表格,使用地图精确地点,给出可跳转链接等等。
“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只要阅读者想了解,新闻生产者就可以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3.告诉你“正在做什么”
交互,指的是人与物品之间互相交流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
视觉交互,须获得视觉反馈才可持续。
在如上表格中,鼠标移动到特定矩形,其他矩形会自动隐去表示选中可跳转。
这种细微指示反馈给使用者带来可个性化操作的空间,告诉读者“正在做什么”,减少理解成本。
视觉交互作为交互细节——微交互之一,应该时刻服务宏交互,服务文章主题。
该文主题是对性侵案件忽视的反思,因此基调偏深沉。
从图片、色块到文字的基调都体现出了深沉阴压抑感,从视觉上传递了沉重的主题,也容易引起阅读者共鸣。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阅读者对可视化交互的需求是格式塔心理学(也被称为完形心理学)的体现。
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经验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数据新闻绝不是数据的简单拼接,也不是文本与数据、视频等的简单组合。
不同的组合,正如小品之于电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给观众不同的体验。
新闻永远是用来被阅读的,数据新闻的数据提取与思路更是新闻的主体,可视化交互重要之处,并不在与单单重视视觉,本末倒置,而是在保障内容的前提下,阅读的体验应一直被新闻编写者重视。
可视化的交互也应当成为数据新闻的评价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