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6婴宁学案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6婴宁学案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6 婴宁本课话题——纯真自然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曹远华从事陶瓷设计艺术30多年,擅长色釉、粉彩、民间青花装饰。

尤其原创的高温颜色釉上绘画丹顶鹤,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风格。

具有“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去融入世界文化艺术长河”的视野。

曹远华的“自然”既是一草一木的自然,也是自然而然,一个真实、坦然存在的本我。

曹远华常说,生活是我们最大的事业。

她追求一种简单、自然、真诚、快乐的生活,并将这样的态度投注于艺术创作中。

事实证明,这样的态度在艺术中是同样被需要的。

她的作品不断在展赛中获奖:其作品《初雪》《凝望和谐》《初秋》分别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展中国杯金奖、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团泥巴即使浑身涂金,也没有抗击狂风暴雨的力量。

——章胜利2.一滴露珠,一段无比晶莹的历史。

——顾健3.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斯大林4.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宋]欧阳修[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莒.县(Jǔ)入泮.(pàn)拈.轻怕重(niān)笑容可掬.(jū)怏.怏不乐(yàng)痊瘳.(chōu)恚.怒(huì)悒.悒(yì)格磔.(zhé) 日昃.(zè) 讹.误(é) 作揖.(yī) 气馁.(něi) 改醮.(jiào) 女红.(gōng) 绐.哄(dài) 老媪.(ǎo) 鳏.居(guān) 瞋.目(chēn) 葭莩..(jiā fú) 祟.于狐(suì) 觇.其异(chān) 怨恫.(tōng) 合卺.(jǐn) 舆榇.(chèn) 舁.归(yú) 曩.言(nǎng) 姝.丽(shū)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但⎩⎪⎨⎪⎧但.望南山行去(副词,只)何但.远走(副词,徒然) (2)乃⎩⎪⎨⎪⎧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副词,竟然是)失手而堕,笑乃.止(副词,才)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连词,而是) (3)就⎩⎪⎨⎪⎧故求凰未就.也(动词,成功)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日就.平复(副词,渐渐地) (4)适⎩⎪⎨⎪⎧适.吴生来(副词,正逢,恰好)我一姊适.秦氏(动词,嫁)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 (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 (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 (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 (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今义:在刊物上登载文字,表达见解。

(2)当代..访之 古义:一定替你。

今义:当前这个时代。

(3)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古义:模样。

今义:现象,状况。

(4)生具吐其实..古义:他的实际情况。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徒步于野(状语后置句)译文:在郊野徒步行走。

(2)何亲可探(宾语前置句)译文:怎么能探亲?(3)因怒之以目(状语后置句)译文:就故意瞪起眼睛。

[常识·速览][识作者]柳泉居士——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他出身于一个热衷科举的家庭,少时颇有文名,但科场始终不如意,一直考到六十余岁,也未能及第。

为了谋生,他一面应考,一面做私塾教师,时间长达四十年。

蒲松龄一生著述丰富,有诗词文章、戏曲小说、俚曲、杂著等。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用文言写成,收集了近五百篇作品,此书是作者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前后共40多年。

书中的故事来源有: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亲友所提供与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但更多的是作者的虚构。

[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纯真而又慧黠的狐女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纯真聪慧的人性的向往。

[文脉·梳理]婴宁⎩⎪⎨⎪⎧上元节偶遇婴宁——① 苦访婴宁——丢魂落魄与婴宁相处——喜不自禁人妖合亲——美好幸福婴宁了结心愿——②【答案】 ①一见钟情 ②生活美满[文本·层析]1.女主人公婴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 爱花成癖、笑口常开、呆痴如婴儿。

婴宁的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

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复合。

作为狐女,她具有神异的特点;作为少女,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构成了她的主要性格特点。

两重性格相映成趣,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2.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答案】 “隐于笑者”就是用笑来隐藏真实情感的人。

这里说明婴宁性格的双重性,有其主要个性特点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是一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把生活看成是欢乐。

另外婴宁又有极其精明的一处,笑也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这一点由她结婚之后想要迁母之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因此婴宁是“隐于笑者”。

3.作者是如何刻画婴宁的?【答案】(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形象跃然纸上。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4.婴宁明明是一个狐生鬼养之女,蒲松龄却亲切地称她为“婴宁”。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答案】婴宁性格的本质特点,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少女本性。

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返璞归真的人性的向往。

5.作者为什么要把婴宁这个美好的形象写成狐女?【答案】因为人间不存在。

批判封建礼教,追求纯真人性。

当婴宁从狐到人、从深山幽谷投身到人际社会、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然天性和社会礼法的矛盾,反思人类社会永远无法摆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困境。

这是人类永远不能解脱的现实困境。

尽管作者对婴宁的自然天性由衷赞美,然而,人从世俗无污的童真变为成长之后的世故的残酷性只能使人们叹息,从这里也看出“孤愤”的蒲松龄对现实人生的无奈的讽刺。

婴宁的悲哀,是“人类”本身不能摆脱的悲哀。

[助读·参考译文]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学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萧氏就死了,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轻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惚惚,像是被什么迷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豁出去,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从此之后王生饮食渐渐增加,身体一天一天地恢复。

看看枕头底下,花虽然干枯了,还没有凋落。

细细地拿在手上赏玩,如同见到了那个人。

吴生不来让他感到奇怪,写信叫吴生来。

吴生支吾推托不肯去。

王生因怨恨而生气,心情抑郁,很不高兴。

王母担心他又生病,急着为他选择女子作妻,稍微和他一商量,他总是摇头不答应。

只是每天盼着吴生。

吴生最终没有消息,王生更加怨恨他。

转而又想,三十里地并不遥远,为什么一定要仰仗别人?于是把梅花放在袖中,赌气自己去西南山中寻找,家中人却不知道。

王生孤零零地一个人走,没有人可以问路,只是朝着南山走去。

大约走了三十余里,群山重叠聚集,满山绿树,空气新鲜,感觉特别清爽,四周安静,一个行人也没有,只有险峻狭窄的山路。

远远望见谷底,在丛花群树中,隐隐约约有小的村落。

走下山进入树林,见到房屋不多,都是茅屋,而环境十分幽雅。

向北的一家,门前都种着柳树,院墙内桃花杏花还开得很繁茂,夹杂着几株美竹,野鸟在其中鸣叫。

猜想是人家园房,不敢贸然进去。

回头看着,对着门有块石头平滑而光洁,就坐在石头上稍事休息。

不久听见墙内有女子高声叫“小荣”,声音娇细。

正在静心听的时候,有一女子由东向西,手执一朵杏花,低着头自己想把花簪在头上;抬头看见王生,于是就不再簪花,含笑拿着花走进门去。

王生仔细一看,这女子就是上元节时在途中遇见的。

心中非常高兴,但是想不到关系门路进去;想喊姨,只是从来没有来往,害怕有讹误。

门内又无人可问,坐立不安,来回徘徊,从早晨直到太阳偏西,眼光顾盼,几乎要望穿,连饥渴都忘了。

有时望见女子露出半个面孔来窥看他,似乎是惊讶他久不离去。

忽然一位老妇人扶着拐杖出来,看看王生说:“你是哪里的年轻人,听说你从早上辰时就来了,直到现在,你想要干什么?不会肚子饿吗?”王生赶忙起来行揖礼,回答说:“将在这儿等亲戚。

”老妇人耳聋没听见。

王生又大声说了一遍。

老妇人于是问:“你的亲戚姓什么?”王生回答不出来。

老妇人笑着说:“奇怪啊!姓名尚且不知道,怎么能探亲?我看你这年轻人,只不过是书痴罢了。

不如跟我来,吃点粗米饭,家里有短榻可以睡。

到明天早上回去,问清楚姓名,再来探访,也不晚。

”王生正肚子饿,想吃饭,又因为这样以后可以渐渐接近那美丽女子,非常高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