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1

《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过程与方法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难点有限视角的两种类型;学以致用,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答题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积累知识储备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2.小说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的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5.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6、小说的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1.以不同叙述角度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版本一《我受骗了》(乌鸦版):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我嘴上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狐狸版):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指导:三个故事用了两种人称、三个人物的角度来叙述的。

第一个故事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人称,故事中的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是第一人称,故事的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故事刻画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性格,最后在读者这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

这就涉及到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2.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主要是叙述,讲故事。

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故事。

三、研读文本,探究叙述角度1.阅读下面的片段,分析其叙述角度的不同。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叔叔于勒》)(2)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3)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项链》)问题:说说这些片段使用什么人称叙述?第一篇:第一人称。

第二篇:第一人称。

第三篇:第三人称。

第一、二篇的叙述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叙述,他的视角(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仰视的,这个视角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或者所见到的人间的悲欢。

第三篇小说是第三人称,只知道介绍的内容,看不出具体是谁,但是“他”很厉害,仿佛知道她的一切,“前世今生”。

2. 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即故事由谁来讲。

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的角度。

它也可称为视角,是一个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叙述角度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又称为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全知视角: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有限视角: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3.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4.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而这一贡献主要是由西方小说家作出的。

有限的视角又有两种情况:(1)叙述者和人物知道得一样多。

在《桥边的老人》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

叙述者和人物是重叠的,“我”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完全以自己的世界观和立场出发叙事。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叙述者似乎和人物所知道得一样多。

(2)叙述者知道得比人物少。

这在侦探类小说中尤为常见。

侦探类小说往往以案件的结果作为开头,引起悬念。

在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中,总是由侦探展开调查,不断地抛出迷惑读者甚至叙述者的线索,不到最后侦探揭示谜底,似乎连叙述者都不知道谁是真凶。

叙述者完全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人物的外部对话和行动来展开故事,他显然是要等人物行动之后,才能和读者一起判断出事情的发展。

5. 在同一篇小说中,视角也可以灵活转换。

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讲叙一件杀人案件,由多个当事人各自叙述案件发生的经过。

作者巧妙地将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将有限视角统摄于全知视角之下,有节制地讲述故事,又回避了作者参与的痕迹。

作者将每个当事人的叙述汇总在一起,而每个人物的视角都是有限的,作者让这些来自于不同视角的互相矛盾的叙事互相颠覆、互相印证,从而叠加出一个破碎的难以确定的所谓“真相”。

6.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小说,分别以回乡士兵和约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这篇小说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增删词语。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哈巴特·霍利战争结束了。

他回到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

他匆匆忙忙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自主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

他的手指嵌进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

提示:小说反映了“二战”中纳粹德军对法国领土的践踏和对法国人民的蹂躏。

战争剩下的不仅仅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更严重的是对人民心理和灵魂上的巨大创伤。

小说当中,让抗战英雄在前线流血,又让他们回故乡流泪,这是怎样的惨烈的悲剧。

小说由此来突出反战主题,控诉战争的罪恶,意义深远。

改写示例:以士兵的视角叙述这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我急急忙忙收拾好行装,踏上回乡的火车。

我美丽的家乡,我迷人的约安,你还好吗?征战这么多年,都没收到你的消息,你还好吗?快到了,快到了,我匆匆忙忙走着,寻找着我熟悉的街区,这条步行街啊,都成什么了,残垣断壁,路面布满坑坑洼洼,昏黄的路灯一闪一闪,像是快要断气一样。

这时,一个女人低着头,从旁边的巷子跌跌撞撞冲过来,披散的头发遮住了半边脸,浑身酒气,她靠过身来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我急忙推开她,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