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装订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学校 班级 姓名河 东 区 2019 年 高 考 一 模 考 试文综试卷(历史部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为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部分为历史试卷,共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 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A .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B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大宗C .“礼”的传承使文明得以延续D .父系血缘关系得以发展2.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A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D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3.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C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D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4.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
这些数据反映出A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5.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
下列史实中,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是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公私合营股票③红军临时借谷证 ④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④D .②③④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下列说法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①以北京为首都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密封装订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7.《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Comitia Cenuriata )的权力。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限制权力滥用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 .强调公正至上D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8.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
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B .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C .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D .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9.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
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 .农业危机 工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B .工业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C .民生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工业危机 D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工业危机10.下图为《国际联盟与山姆大叔》的漫画。
画面上,门外两个人拿刀厮杀,硝烟弥漫,两人分别标注为中国和日本;门内,国际联盟手指日本,穿着星条旗的山姆大叔在冷眼旁观。
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的新政使经济危机有所缓解B .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C .英法两国采取“全体一致”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D .西方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纵容的绥靖政策11.1991年出版的《各国的劳动》一书中,声称“严格意义上的美国经济正在消失”,并预言21世纪的经济将没有国界。
其结论的依据是A .两极格局的瓦解消除了各国矛盾B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C .美国经济迅速衰退并趋于停滞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第Ⅱ卷 非选择题12.(18分)积极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高祖所述“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分)分析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4分)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
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2)指出材料二中,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4分)材料三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2分)13.(22分)对外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
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密封装订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学校 班级姓名往。
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世界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美两国首次经贸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首次通商的历史背景。
(6分)材料二 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即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
(不得照抄原文)(4分)材料三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
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3)指出材料三中中美贸易的趋向并说明导致1980年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
(6分)材料四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5)综上并结合所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对外政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
(2分)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
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
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現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不得照抄原文)(6分)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
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
……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
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
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6分)密封装订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河东区2019年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