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段落作用

段落作用


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 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 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练习: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我爱水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 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 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 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 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 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 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
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 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
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开头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 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月到中秋》: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开头,有何作用?
(1) 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2)窗外月光如泄,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 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 候看到的模样。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 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 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 落这峭壁?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 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 念起什刹海了……
答案:①开头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 呼应;②开头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引出故都之水,使行 文自然巧妙;
例:《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
……
(19)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 都烟消灰灭了。
(尾段)“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 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 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 遥远。
答案:(1)第一问表达对红柳的怀念,第二问表达对环境恶化 的忧虑。(2)既强化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主旨,也引起人 们的深思。(含义2分,作用2分)
答案:点题,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朱自清《刘云波女医师》第17题:课文第一段列出刘云 波医师的一长串履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刘云波是成都的一位妇产科女医师,在成都执行医务,上十年了。她自己开了一所宏济 医院,抗战期中兼任成都中央军校医院妇产科主任,又兼任成都市立医院妇产科主任。胜利 后军校医院复员到南京,她不能分身前去,去年又兼任了成都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的校长,我 写出这一串履历,见出她是个忙人。忙人原不稀奇,难得的她决不挂名而不做事;她是真的 忙于工作,并非忙于应酬等等。她也不因为忙而马虎,却处处要尽到她的责任。忙人最容易 搭架子,瞧不起别人,她却没有架子,所以人缘好——就因为人缘好所以更忙。这十年来成 都人找过她的太多了,可是我们没有听到过不满意她的话。人缘好,固然;更重要的是她对 于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切。她不是冷冰冰的在尽她的责任,尽了责任就算完事;她是“念兹在 兹”的。
例5、本文重在写泥泞,但第1、2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
笔,为什么?
(《泥泞》)
整体把握,准确判断,巧妙答题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的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 ④人称的作用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⑥修辞的作用 ⑦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⑧引用诗文格言的作用 ⑨ 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答案:突出刘云波医师职务之多,工作之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刘医
师的尽责、热情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 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 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 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 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 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 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 的世界中。……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07西城一模,19题: 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 “要不是……”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 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 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 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答案:19. 表现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 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叙述和思考。
21.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 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 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例:文章最后用了两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含义 和作用。(4分)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首段)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
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 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 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 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 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 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 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 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 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题”的类型,掌握一些 答题必要的专业术语。
2、明确答题方向,全面分析,规范答 题。
提问方式: 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 面入手)。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 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 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 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 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 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 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 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 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 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 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 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 不一致,作用:反衬。
(首段)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 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 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尾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 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 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 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 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 诗句吧!
•答案:不能,结构:承上启下;内容:极写趱路之苦,为下文看 到清泉的喜悦心情蓄势做铺垫,起到了对比映衬得作用。
总结
开头段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 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衬托(反 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 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 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 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 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 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 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