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模式的变迁――以煙台市芝罘区文化苑社区为例林明鲜刘永策赵瑞芳【摘要】本研究利用林明鲜等人于2005年对中国城市烟台的调查数据,对烟台城市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在烟台绝大多数老人喜好与子女分住,实际上也选择了分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绝大多数老人比较健康,有自己的私房和退休金;传统的“同住规范”逐渐被削弱,开始出现“分住规范”;为了避免代际间冲突和选择自由的生活环境老人选择分住。
在养老模式方面,从“同住型养老”模式向“分住型养老”模式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代际关系的削弱。
虽然绝大多数老人与自己的子女分住,但他们之间用“见面”或“打电话”方式与子女进行频繁交往。
结论:在烟台,儒家传统孝道并不体现在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安排上,而体现在子女和老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频度上。
【关键词】:居住安排养老模式分住型养老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城乡老年人孤独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批准号06BSZ010:)的研究成果之一儒家的孝道之一表现为成年子女通过与父母同住的方式来照顾已年迈的父母,并从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父母关怀和照顾。
然而,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以往与父母同住并照顾老人正向多样化的居住方式转变。
在我国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新的条件下,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养老模式,对政府的相应决策及家庭和社会如何更好地支持老人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老年人的同分住功能和逆功能注1:○表示“大”,o表示“中”,°表示“小”。
注:森岡清美·望月嵩合著,1999,《新しい家族社会学》,培風館,pp141。
探讨同分住的问题时我们应该考虑何时、和谁,为何同住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迁,观念转变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老人在健康、有退休金、有私房的条件下,是否希望与子女分住;在经济困难,身体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顾时,或者老伴去世后是否希望与子女同住的问题(徐炳淑,1991)。
同时,还应该深入探讨哪些因素正影响着老人的居住安排,养老模式。
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老年人与子女的同住率分别为77.1%,74.7%,73.5%(杜鹏,1999;曾毅,2004)。
显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80年代和90年代的居住方式,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住是当时我国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杜鹏,1999)。
另一方面,如果从微观上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则可发现城市老年人与子女的分住率出现上升的趋势,一些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
他们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家庭矛盾(杜鹏,1998)。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占很大比例的老年人没有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居住方式居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居住方式(约翰罗根等,2003)。
也就是说,他们的喜好和实际居住情况是不同的,因为实际情况限制了老年人的观念和行为。
一些研究也显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子女与老人的分住比例越来越高。
针对这些问题费孝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化的进程会不会改变中国文化在这方面原有的特点,而接近趋同于西方文化”(费孝通,1983=1999:39)。
鄢盛明等探讨了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他们指出,同住的居住安排下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家务帮助和情感体贴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住在父母附近的子女,可能性最小的是住在离父母较远处的子女(鄢盛明等,2001)。
鄢盛明等的居住方式研究只强调了同住型赡养的正面功能,而没有指出同住型赡养的负面功能。
日本有名的家庭社会学家森岡清美探讨了居住安排对老年赡养的正反两方面功能。
他指出, 老年赡养除了受到老年人和子女的人际关系、收入,职业,健康状况,住宅情况、生活习惯的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居住方式的影响。
居住方式可以分为同住和分住,分住还可以分为“近居”和“远居”,因此实际上居住方式有三种类型。
所谓“同住”是指子女和老人实际共同居住,并且每天可以见面。
“近居”是指子女和老人的居住地相距较近,在日常生活中两代间能经常见面的距离。
“远居”是指子女和老人的居住地相距较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见面的距离(森岡清美,1999:138)。
同住型赡养模式 对老人的经济赡养而言,不管子女的居住距离多远,在同住、近居和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变量 分类 人数 比率(%)性别 男性 110 47.8 女性 120 52.2 年龄 60-64 45 19.6 65-69 69 30.0 70-74 68 29.6 75+ 48 20.9 婚姻状况未婚 1 0.4 有偶同居 186 80.9 离婚 0 0.0 丧偶 43 18.7 学历 文盲 37 16.1 小学 85 37.0 初中 57 24.8 高中 32 13.9 大专及以上 19 8.3 房屋所有私房 211 91.7 单位的公房 9 3.9 子女的房子 9 3.9 租的房子 1 0.4 月收入 无收入 22 9.6 500元以下 9 3.9 500-1000元以下 132 57.4 1000-1500元以下 22 9.6 1500-2000元以下 18 7.8 2000元以上27 11.7 合计230100.0远居等三种模式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
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而言,因为老人和子女的居住距离相近,在近居的条件下也完全可以进行。
就远居而言,可以用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但不能充分地进行。
对老人的身边护理而言,在远居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护理,而近居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但不如同住(森岗清美,望月嵩,1999:139)。
像鄢盛明等指出的那样,在老人赡养方面“同住”功能最大,第二是近居,远居困难最多,但鄢盛明等的研究没有指出同住型赡养的负面功能。
分住型赡养模式同住对老年赡养方面是最好的居住模式,在病人护理方面可以随时照顾老年人,但同住式赡养负面功能也很大。
即代际之间接触过多容易侵犯对方的隐私,而且容易发生代际间的冲突。
这样,同住型赡养逆功能也很大。
欧美国家老人与子女的同住率很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更重视同住的逆功能。
这样,不流行“同住型赡养”的地方流行“近居型赡养”(森岗清美,望月嵩,1999:140)。
表2 烟台市文化苑老年人同分住情况居住模式N % 同分住比例(%)分住单独居住25 10.970.9 仅与配偶居住138 60.0同住与已婚子女居住50 21.729.1 与未婚子女居住17 7.4总计230 100.0 100表3影响同分住的主要因素分析%(N)分住同住合計X²検定居住模式p<.002 私房73.9(156) 26.1(55) 100,0(211) X²=14.7 子女的房子22.2(2) 77.8(7) 100.0(9)公房55.6(5) 44.4(4) 100.0(9)租房0.0(0) 100(1) 100.0(1)婚姻状况p<.047 未婚100.0(1) 0.0(0) 100.0(1) X²=6.1 有无配偶74.2(138) 25.8(48) 100.0(186)丧偶55.8(24) 44.2(19) 100.0(43)主要生活来源p<.000 退職金73.8(158) 26.6(56) 100.0(214) X²=16.0 子女提供18.2(2) 81.8(9) 100.0(11)其他60.0(3) 40.0(2) 100.0(5)居住面積p<.001 60m²以下80.4(96) 18.6(22) 100.0(118) X²=21.8 60-80m²以下57.3(55) 42.7(41) 100.0(96)80-120m²75.0(12) 25.0(4) 100.0(16)总之,首先,老年赡养受到老年人和子女的人际关系、收入,职业,健康状况,住宅情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次,老年赡养受到居住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2005年对烟台城市的调查数据,对烟台城市老人的居住方式与赡养模式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了解为什么在烟台子女与老年人分住率很高?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发生变化?1 調査地点与基本的特征笔者选择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苑社区的主要理由有3点:1、山东省是全国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之一(2000年65岁以上8.0%),而烟台市在山东省又是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之一(2000年65岁以上9.0%)。
2、文化苑是在烟台市中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居委会。
3、芝罘区是在烟台市5个区中人口規模最大(2000年69万),非农业人口(89.2%)比率最高的地方,具有城市的代表性。
烟台市区人口172万人、包括烟台市管辖的县级市人口共有664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0%,农业人口占70%。
对于确定的调查范围,我们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了4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访员入户访谈式的问卷调查法,最后回收合格问卷230份,有效率为57.5%,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同分住的情况与影响同分住的主要因素在烟台,子女与老年人的分住是一种普遍现象,分住率高达70.9%。
具体地说,老年夫妻占60.0%,单身老年人10.9%,与已婚子女同住的占21.7%,与未婚子同住的占7.4%(见表1)。
影响老年人同分住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婚姻状況、社会経済的資源。
也就是说、①反馈模式:在中国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
収入(月収) p<.039 無収入 50.0(11) 50.0(11) 100.0(22) X²=10.1500元以下 44.5(4) 55.6(5) 100.0(9) 500-1000元以下 72.0(95) 28.0(37) 100.0(132) 1000-1500元以下 81.8(18) 18.2(4) 100.0(22) 1500元以上 77.8(35) 22.2(10) 100.0(45) 合計70.9(163)29.1(67)100.0(230)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无配偶的老年人与子女分住的比率高,有私房的老年人比其他老年人与子女分住的比率高,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比其他人与子女分住的比率高,居住面积小的老年人比其他老年人分住的比率高,无收入或收入低的老年人比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同住的比率高(见表3)。
显然,在城市中,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有无配偶是影响老年人与子女同分住的重要因素。
3 同分住的理由与观念的变迁同住原因第一,老人选择与子女同住的主要理由是“子女没有住房”(25人);第二,“子女经济条件差”和“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因固守传统习惯而同住的老年人只有7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