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寒假作业(六)生物试题命题人:孙英哲 审题人:李洪波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禽流感病毒主要寄生在禽类体内,对人是没有危险的B. 禽流感病毒虽然能引起禽类传染病,但是它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C. 禽流感病毒必须在有活细胞的培养基中培养D. 禽流感病毒之所以具有高致病性,是因为它同时含有DNA 和RNA 2. 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A.B.C. D.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核仁是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C. 核孔是mRNA 、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 核膜是双层膜,核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4. 蛇毒是多种毒性蛋白质的混合物,科学家从眼镜蛇毒液中分离出一种毒蛋白,该毒蛋白由一条肽链折叠而成,含有38个肽键和2个二硫键(-S -S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毒蛋白能够分解纤维蛋白原(动物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
以下关于该毒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毒蛋白不会被人体分泌的蛋白酶水解,所以对人体具有毒性 B. 若毒蛋白中的二硫键被破坏,则可能失去分解纤维蛋白原的能力 C. 若该毒蛋白完全水解,则生成39个氨基酸 D. 对蛇毒进行加热处理会导致毒性丧失5. 下列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核酸、酶、果糖、脂肪均含有元素C 、H 、O 、N ; ②有的酶可从食物中获得,有的酶可在体内转化合成; ③DNA 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小球藻和蓝藻所含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⑤RNA 与DNA 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的特定顺序构成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⑥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⑤⑥D. ②⑤⑥6.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细胞质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都能形成ATPC. 丙酮酸一定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7. 下列有关教材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观察细胞中DNA 和RNA 分布的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布的实验中都可选用黑藻叶片C.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可用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更有利于观察D. 探究不同条件下生物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选用兼性厌氧型的酵母菌8. 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
如图所示,该复合物是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
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 一般而言,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质间物质交换越频繁,核孔越多C.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孔也具有选择透过性D. 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是细胞核控制遗传和代谢不可或缺的结构9.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B. 附着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C. 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10. 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据图判断准确的是( )A. 若该细胞表示高等植物叶表皮细胞,则图中可能未绘制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液泡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亲水性和蛋白质具有专一性C. 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可以穿过细胞核膜进入细胞核D. 若该细胞为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则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中有染色体与核仁的存在11. 如图是达到平衡的渗透装置,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可允许单糖分子通过,此时漏斗内(S 1)和漏斗外(S 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的高度差为Δh ,初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始时水分子从S 1到S 2的速率小于S 2到S 1的速率 B. 此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为S 1小于S 2C. 若向漏斗内加入少量蔗糖酶,则Δh 逐渐变大直至重新达到平衡D. 若漏斗内外是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平衡时S 1的浓度大于S 2的浓度 12. 为研究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设计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下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时 b 液体的浓度大于 a 液体的浓度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会一直下降,直至为零C. 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 c 结构的是③④⑤D. 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蒸馏水中,可发生质壁分离13. 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 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种A 比马铃薯更耐干旱B. 在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酶,在最初一段时间,其中的马铃薯幼根细胞液浓度将减小C. 物种A 在与马铃薯根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不能正常生长D. 当马铃薯根细胞在乙蔗糖溶液中重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渗透作用依然进行14. 下列对各曲线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 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B. 乙图所指物质运输是主动运输,但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C. 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02产生量的关系,a 点时产生ATP 最多D. 丁图表示小鼠的体内细胞内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15. 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说法正确的是A. 透析型人工肾模拟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B. 鉴定细胞死活可以用染色排除法,常用的是染色剂是台盼蓝,活细胞被染成蓝色C. 新型制药工艺中用磷脂包裹药物制成小球,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给药D. 利用人工膜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污水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16. 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 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两组幼苗在KNO 3溶液中的鲜重变化A. 3 h 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B. 6 h 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 +、NO ,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 h 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17. 某科研小组进行了温度对蔗糖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t 2为最适温度),图2表示最适温度下蔗糖酶对蔗糖的催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1可判断,在反应温度由t 3下降到 t 2 的过程中,酶活性将上升B. 由图2可判断,蔗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的效率较高C. 图1中,若环境温度由t 1变为t 3,人体内蔗糖酶的活性基本不变D. 图2中,适当提高温度不影响单位时间内葡萄糖和果糖的产量A. AB. BC. CD. D19. ATP 被喻为生物体内“能量货币”,用α、β、γ分别表示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 α~P β~P 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一分子的ATP 彻底水解后生成三个磷酸和一个腺苷,且释放能量B. ATP 的γ位磷酸基团脱离时,释放能量可用于糖原分解C. 失去γ位的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仍可为生命活动供能D. 失去β、γ位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可作为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20. 将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
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O 2的消耗量和CO 2产生量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氧浓度为a 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 氧浓度为c 时,苹果产生C 2H 5OH 的量为0.6 mol/minC. 氧浓度为d 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酒精发酵D. 氧浓度为b 时,较适宜苹果的储藏21. 科研人员研究了南瓜幼苗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变化关系,结果如图,其中曲线①为从外界吸收的CO 2量,②为线粒体消耗的O 2量。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 限制CD 段真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CO 2浓度B. A 点时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肯定有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C. 0~10℃时南瓜幼苗有机物减少,10~30℃时有机物增加D. 若适当增加CO 2浓度,曲线的交点B 可能出现在低于10℃时22.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及酵母菌呼吸产热等的影响),酵母菌的能量只来自培养液中的葡萄糖。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甲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B. 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C. 若甲乙装置液滴均不移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D. 若甲乙装置向左、右移动距离均为3个单位,则两个装置内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2个单位 23. 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单位: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B. 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 2的量C.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大D. 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越来越大 24.对于下列4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甲图中氧气浓度为a 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②乙图中b 点代表光饱和点,b 点C02固定量为16 ③丙图中,光照强度相同时,t 2℃植物净光合作用最大 ④丁图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e 代表类胡萝卜素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④25.某同学利用甲、乙两种方法对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分离,得到如图A 、B 所示的结果,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应向培养皿和烧杯中加入层析液B. 应将滤液滴在甲图的a 处,而不是b 处C. 层析液一定不能触及到乙图的d 线D. A 、B 两图中1,2,3,4表示的色素带顺序相同26.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 ,测其重量变化,立即再光照1h (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叶片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9℃B. 光照时,第一、二、三组释放的氧气量相等C. 光照时,第四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D. 光照1h 时间内,第四组合成葡萄糖总量为3mg27.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B.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C. 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D. 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28.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蓝藻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 图乙中,限制e、f、g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 图乙中,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29..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