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赵菊兰
单位名称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3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1单元《荷塘月色》
难点名称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感又称移觉,是比较难懂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用优美的图片展现荷塘之美。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4.概念解释: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5.简单例子阐释概念:这孩子的嘴真甜(把听觉转化为味觉)
6.分析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具有通感修辞的句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由易到难,分层练习。
①她笑得很甜。
视觉——味觉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③晨钟云外湿
听觉——触觉
小结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希望同学们仔细揣摩具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学生通常接触的修辞手法中1.通过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2.通过分析对常见句子中通感的使用进而引出对课本中的几个具有通感修辞手法句子的分析。
3.通过由易到难的三个句子的练习,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解说《荷塘月色》的艺术地位及荷塘月色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