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诗群诗赏析
修辞手法+效果: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句写出了泰山的威严,答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述诗句+效果: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泰山,太阳光将山南山北划分成了阴阳两面,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字词品析+效果:“钟”聚集,“割”划分,这两个字分别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形象。
修辞手法+效果:运用了对偶、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3)赏析“荡胸生;情感:诗人近看,看到倦鸟归巢,睁大眼睛想要尽收眼底,写出了作者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之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情方式+情感:这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初中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教案
学情分析:
我教学的学生为初三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对他们来说,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凌乱繁琐,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以至于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一个板块都进行高效复习,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就需要我们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特别是在古诗词复习这一板块,诗词量大,死记硬背,不得要领,效果不佳。只有总结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提高效率,让他们觉得诗词赏析复习并不难,并有学好古诗词赏析的信心。
先看看标题《望岳》,作者望的是哪座山呢?(泰山 ),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诗人漫游齐鲁,途经泰山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了解背景之后,进行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泰山,泰山怎么样呢?从齐到鲁能看到的青葱的峰峦,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这一句以齐鲁的距离之远来烘托了泰山之高,我运用了手法+效果来赏析。再看看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太阳出来,把泰山分成了山南山北阴阳两面。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北阳的一面为阴。描绘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我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进行赏析,字词+效果:岱宗”指泰山,“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手法+效果:这一联分别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再看看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看到云雾升起,不禁心胸荡漾,睁大眼睛,想把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眼眶都要决裂了,表现出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尾联“会当凌绝顶,一临众山小”。会当:一定要,说明诗人此时未登上泰山,而是有想要登上泰山的雄心壮志,与他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十分吻合,而泰山如此之高,诗人却想要攀登,从此也可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登上山顶之后看到众山之渺小,有俯视一切的气概,由此可以概括内容归纳得出,这首诗通过歌咏泰山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我们确定诗人后,在初中61首古诗词中找到他的诗词,杜诗共4首,分别是《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4首诗写于不同时期,心情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一)方法指导,抛砖引玉:学习《望岳》。
1、知人论世懂情感: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此时的诗人风华正茂,才二十几岁,生活在太平盛世,在诗人眼里,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美丽的,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有着年轻人的雄心和气概。
二、出示目标,引导复习
出示目标:1、知人论世,把握情感;2、鉴赏诗词,掌握技巧。
三、介绍方法,抛砖引玉
知人论世懂情感:有人说:“一个优秀的诗人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诗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心情不同,情感也有所不同。今天老师选择了这位优秀的诗人-------杜甫。通过知人论世,我了解到杜甫是一个特殊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既经历了唐朝盛世,也遭受了“安史之乱”。如果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将他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安史之乱”之前,开元盛世,诗人过着自由不羁、裘马轻狂的生活,诗人经常外出漫游,我们称为“漫游时期”;而“安史之乱”之后,杜甫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称之为“漂泊时期”。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2、掌握鉴赏技巧,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3、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知人论世,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2、掌握鉴赏技巧,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鉴赏诗歌选方法:
(1)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描述诗句+效果:泰山怎么样呢?从齐到鲁都能看到青葱的峰峦,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高大巍峨。
字词品析+效果:“岱宗”指泰山,“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高大巍峨的形象。
表现手法+效果: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和泰山青葱苍翠的特点。
之前老师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们都反映:初中古诗词复习量大,容易混淆,死记硬背,效果不佳,相信你也为此而苦恼吧,不必焦虑,不必烦恼,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知人论世懂情感,鉴赏诗歌选方法”,希望这种方法能帮到大家。什么叫知人论世呢?顾名思义,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对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有很大帮助。
(二)小试牛刀,触类旁通:学习《春望》
根据之前的介绍,可以判定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是“安史之乱”之前还是“安史之乱”之后?)
这首诗的确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望》。
教学准备:课件及语文书(四册:七上、七下、八下、九上)。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复习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卷起读书,于悠悠的情思之中,去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去感受去他们的雄心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它能涤荡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初中古诗词赏析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