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加入合同范本篇一:债务转移债务加入和第三人代为履行有何异同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债务转移债务加入和第三人代为履行有何异同核心内容:债务转移、债务加入和第三人代为履行有何异同?他们三者的相同点是三者均由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组成,三者均存在着由第三人向债权人承担债务的情形,所涉及债务均须合法且具有可转让性。
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三者的异同。
债务转移,即狭义的债务转移,是指债务人将合同义务转让给第二人的行为。
第三人代为履行,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承担义务的行为。
债务加入,即广义的债务转移,是指第三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或者单方承诺,由第三人偿还债权人债务的行为。
审判实践中,对于债务转移、第三人代为履行和债务加入这三种行为的法律关系构成条件、债的承担主体、法律特征及法律后果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并因有些行为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而成为审判的难点。
三者的相同点:1、三者均由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组成。
2、三者均存在着由第三人向债权人承担债务的情形,且承担的债务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
3、所涉债务均须合法且具有可转让性。
依照合同性质、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不得转让的债务不具有可转让性,不得转让。
三者的不同点:1、构成条件不同。
债务转移的条件是债务人可以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但应经债权人同意。
第三人代为履行仅是由债务人和债权人达成协议由第三人承担还款义务。
而债务加入是第三人和债权人达成协议或者单方作出承诺,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其条件是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加入债务履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retype/zoom/c1e57c4ff78a6529647d5367?pn=2&x=0&y=1275&raww= 168&rawh=44&o=png_6_0_0_135_1148_126_36_892.979_1262.879&t ype=pic&aimh=44&md5sum=90c7cae17200fb7372a9ab5497ab78f6&sig n=61c754e925&zoom=&png=10709-&jpg=0-0”target=“_blank”>点此查看2、债的承担主体不同。
债务转移,承担债的主体由债务人变更为第二人。
第二人代为履行,承担债的主体仍然是债务人。
债务加入,承担债的主体由债务人变更为债务人和第三人。
3、法律特征不同。
债务转移,债务人不再是合同的主体,第三人成为合同的主体。
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人仍然是合同的主体,第三人仅是合同履行的主体。
债务加入,债务人、第三人均为合同主体。
4、法律后果不同。
债务转移,是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形成债的法律关系,而免除了债务人的债务,其法律后果由第三人承担。
第三人代为履行,仍然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形成债的法律关系,第三人不履行债务,债务人的债务不免除,第三人并不承担不履行债务的违约责任,而是由债务人承担法律后果。
债务加入,是第二人和债务人、债权人之间形成债的法律关系,第三人并与债务人就同一债务形成连带的债务关系,第三人不履行债务,则和债务人共同承担法律后果。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篇二:第三人在债务担保承诺书上签署债务人姓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债务加入第三人在债务担保承诺书上签署债务人姓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债务加入作者:叶梅乙增武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XX年第08期一、基本案情王某欠张某货款40000元,出具欠条一份,约定于20XX年3月30日前付清。
届期,王某未如约还款。
张某于20XX年4月初向王某催要时,在场的赵某(王某的连襟)亲笔书写了承诺书一份,载明:所有欠款于20XX年9月30日结清。
如王某没有钱,由赵某负责,20XX 年9月30日结清。
最后署名为:王某。
张某对此表示同意。
到期后王某仍未还款。
张某于是向赵某要求还款,遭赵某拒绝。
张某遂于20XX年10月15日诉请法院要求赵某还款。
赵某辩称:我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担保人,虽代王某书写承诺书,但我在承诺书上并没有签上“担保人赵某”字样,故请求法院驳回张某要求我承担保证责任的诉讼请求。
[1]二、分歧意见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赵某书写承诺书并签名的行为究竟是构成保证、履行承担还是债务承担?第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系保证,应当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第6条规定,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赵某系原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其与合同当事人张某约定,当王某不履行债务时,由赵某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该意思表示符合《担保法》关于保证的法律界定。
虽然签的是“王某”的名字,但明确无疑是属于赵某真实的还款表示,且张某作为债权人也认可并接受了该承诺。
因此赵某承担的是保证责任,赵某应当按照其与张某之间达成的保证清偿协议履行保证义务。
第二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系履行承担,无须对张某承担责任。
《合同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赵某在此仅为债务的履行辅助人,其承诺仅在于帮助王某履行债务,其并非要成为债务的一方主体。
在合同主体未予变更的情况下,应当由债务人王某按照原合同的约定承担还款义务,张某不能追究其违约责任。
第三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系债务承担,且系债务加入,应当承担还款责任。
《合同法》第84条规定,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可以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
赵某做出的“如王某没有钱,由赵某负责”的承诺将自己带入了张某与王某之间的债务关系之中,该承诺系赵某自愿对张某与王某之间债务予以承担的意思表示。
但张某在接受该意思表示的同时并没有明示或者也无从明确推断出债务人王某可以从该债务关系中退出。
赵某的意思表示为张某和王某所接受,且未给债权人张某造成损失或者负担。
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赵某与原债务人王某应当共同对张某承担还款责任,其行为系债务加入行为。
三、评析意见:(一)赵某应当承担还款责任1.赵某未在承诺书上签署其名,是否可成为其拒绝承担还款责任的理由?罗马法以来对合同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特别规则,一是误载不害真意,二是言行不一的矛盾行为不予尊重,三是有疑义时应作不利于条款制定人解释。
[2]《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故而,对于合同的解释,不能仅囿于文字本身,还应当结合合同的订立目的,依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赵某将“承诺人”落款为“王某”,其目的可能是在保证自身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拖延时间以敷衍张某。
但该承诺书对承诺人(赵某)的具体指向,还款时间、金额、期限等要素的明确,以及赵某与王某之间的亲属关系等因素足以使张某形成赵某有帮助王某还款的善良认知。
纵然张某对承诺书的最后署名缺乏必要的注意或存在认知错误,但该瑕疵不足以对上述理由形成对抗,不足以成为赵某拒绝承担还款责任的抗辩理由。
赵某承诺还款、张某予以接受,各方就债务清偿达成协议,该协议体现了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未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属合法有效。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故而,赵某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2.另有观点认为,第三人加入到债务履行中属于道德义务,没有对价关系,其是否履行这种道德义务不受法律的约束,第三人对此不负民事责任。
[3]笔者以为,赵某与张某之间没有对价关系,赋予赵某单方任意撤销合同的权利,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社会公平观念。
但是,从诚实信用的原则出发,赵某单方行使任意撤销权不得对张某的利益造成损害。
“允诺如果是在允诺人通过合理的推想可以预见到能够引起受允诺人或第三人的行为或负担、并确实引起了此种行为或负担的情况下做出的话,如果只有通过允诺的履行才能避免不公正,则该允诺必须得到履行”。
基于信赖利益而产生的允诺后不得翻供原则已不可辩驳的成为使允诺获得强制执行的基础。
[4]张某善意信赖赵某的允诺,并根据允诺而暂时停止对王某的债权追索,同时期待赵某能够依诺履行还款义务,该允诺产生的信赖利益已使该允诺获得法律保障的强制履行效力。
故而,赵某应当承担还款责任。
(二)赵某的行为属于债务承担,且系债务加入行为,与王某连带承担还款责任1.关于债务承担以及债务加入。
债务承担又称合同义务的转让,是指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与第三人约定,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移转于第三人承担。
[5]在发生债务承担的情况下,以原债务人是否退出原合同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债务承担可分为债务让与(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债务加入(并存的债务承担)。
债务让与是指债务人脱离原合同关系,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而承担原合同的债务。
债务加入是指第三人与债权人、债务人达成三方协议或第三人与债权人达成双方协议或第三人向债权人单方承诺由第三人履行债务人的债务,但同时不免除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债务承担方式。
[6]债务加入与债务让与的主要区别在于债的承担主体、生效条件和法律后果方面有不同。
一是债的承担主体不同。
在债务让与中,债的承担主体则由债务人变更为第三人,债务人退出原合同关系;在债务加入中,债的承担主体由债务人变更为债务人和第三人。
二是生效条件不同。
在债务让与中,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必须经债权人同意,债权人拒绝同意的,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关于债务让与的约定视为自始无效;在债务加入中,即使是第三人向债权人做出单方承诺也可生效。
因为第三人加入债务增加了债权的保障,对债权人有利无害。
三是法律后果不同。
债务加入不免除债务人的履行义务,原债务由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而债务让与则是将债务人的履行予以免除,原债务由第三人承担。
在本案中,赵某的还款承诺使其加入到王某与张某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之中。
但赵某的加入是否意味着王某同时从原合同关系中退出以及王某的债务得以免除?对此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判断一个行为的性质时应将其向法律已有规定最为接近的行为进行推断。
上述民事行为最为接近的合同履行行为就是债务转移。
只要债权人与第三人未明确不免除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就推定为免除了债务人的履行义务。
另有观点认为,民事权利的放弃必须采取明示的意思表示才能发生法律效力,默示的意思表示只有在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规定,以及具备相应的交易习惯或者当事人有特别约定以及从当事人的履行行为可以推断出免除债务人义务等情况下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7]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
无论是债务让与中的债务人全部转移合同义务须经债权人同意,还是在债务加入中的三方、双方协议或者单方承诺,都是在维持乃至于增加债权人的债权保障,体现了合同法侧重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立法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