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篇一:《素质教育中如何评价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评价学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与课程改革相对应的学生素质评价也必须进行改革。
对学生科学、合理、正确的评价,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甚至影响着学生将来的一生。
那么,就素质教育中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谈一谈个人的见解。
一、应该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注意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有无好处?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二、应该体现评价的全面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人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
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
因此,学生的素质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都有自己的长出和不足。
这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
所以,学生的素质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
三、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把发展性评价明确规定成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发展性评价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评价,是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发展为目标,设计出多层面、多维度的评价方案。
四、应该是多元互动的评价多元、互动强调的是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即学生评价要克服传统学生评价中“教师说了算”的弊端,让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及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打破把评价主体和客体绝对化、孤立化的僵化状态,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
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也可称为“全员评价”。
考核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以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为例,除了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学习方法、合作交流、平日作业的考察和综合知识的考核外,语文学科还有识字、书写、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听说、情境交际、配乐诗朗诵、课本剧表演、语文综合实践等方面能力的考核评价。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信,把考核的意义、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与家长沟通;然后,我们在粉红色的纸上印上我们的邀请函。
目的是真诚地邀请家长作为评价者之一,参与孩子期末考核评价活动,身临其境地了解孩子能力发展的真实情况,同时为完善考试评价改革请家长们提出宝贵意见。
关心孩子、关心教育评价改革的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了时间,在所见所闻之后他们在家长意见反馈表中留下了发自心底的所感“我是七年级三班李瑞的妈妈,几天来,看到七年级能力考核感触很深。
我认为这样的考核一是公平,二是对学生是极大的锻炼。
前两次李瑞不敢上台,由于主考教师多次耐心的鼓励,终于使他大胆地登上前台朗读,读后,老师、同学、家长给他热烈地鼓掌,我深受感动。
”;“能力测试的形式很好,实现了班与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实现了家长和孩子、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渐渐适应各种场合,提高个人素质”。
我们的评价改革让学生高兴,让家长赞同,被社会认可,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我们更懂得,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
五、应该是分层评价学生先天禀赋、兴趣爱好、家庭教育、个人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是形形色色的,就好比举重的成绩与跳远的成绩不能相比,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适应了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的教育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应该激励为主以赞扬、激励评出学生的热情,评出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进步、优点,使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信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
都足以给学生激励和赞许,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课堂评价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
学生需要评价,需要正确的评价,公正的评价,学习评价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解放学习者,让学生快乐学习;缔造学习者,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者,让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习者,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指导者,让教师感受幸福。
不能仅仅为了“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而是通过横向、纵向多方位的比较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给予学生自信。
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升腾而起的将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还有信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这恰恰是素质教育孜孜以求的真正理想。
作为一名教师,做好对学生全面准确的评价是一项对社会、对学校、对家长更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严肃工作,也是一件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总之,学生的素质评价应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再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健康地全面发展。
篇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积极推动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具体指标应包含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非统一考试科目中的实际表现,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主要评价指标(一)道德品质。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二)公民素养。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p 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四)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五)运动与健康。
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审美与表现。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综合素质评价既应注意对学生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制度各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基本依据。
综合素质评定分别按照学期、学年进行阶段性评价,学生毕业时进行总评。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校应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由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
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校内各班级评价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六、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程序学校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完成自评;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互评;组织班{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协调社会各界参与考评;校长进行综合评价;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探索科学的、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各校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操作平台,开展测评工作。
七、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和等级两部分。
综合性评语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评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
等级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评价,综合素质的六项指标,均采用“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中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6项评价考核指标中,凡达到4项合格(C),即达到综合素质评价毕业标准。
在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中,凡学业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实践能力测试项目均合格(含补考),综合素质评定也合格者准予毕业。
凡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可报考任何类别的高中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