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植物主要有:罗布麻;白麻:为荒漠地灌木;狼毒:分布广泛;芦苇:多分布于柴达木地区;赖草:分布于林线以下地区等。
淀粉植物主要有:蕨麻:分布于祁连山、昆仑山等地;锁阳:仅分布于柴达木地区;山丹:分布于祁连山和西倾山等地;榛:分布于祁连山和西倾山地区等。
油料植物主要有:虎榛子:分布于西倾山;叉分蓼: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昆仑山;钓樟:分布于西倾山;茶条槭: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文冠果:分布于祁连山;楤木:分布于西倾山等。
香料植物主要有:小叶丁香:分布于西倾山;毛叶丁香和花叶丁香:分布于祁连山和西倾山;羽叶丁香:分布于玉树、果洛;红紫挂竹香:分布于玉树、果洛;山刺玫:分布于祁连山和昆仑山地区;蔷薇,包括大卫蔷薇、刺梗蔷薇、扁刺蔷薇、秦岭蔷薇、美丽蔷薇,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和玉树、果洛等。
蜜源植物主要有:忍冬、岩生忍冬、甘青瑞香、报春花、天山报春、鍚金报春、川赤芍、山梅花、东陵八仙花、珍珠梅、雪山极春、花叶海棠、毛樱等,多分布于祁连山中、东部、西倾山、阿尼玛卿山、玉树和果洛一带。
野果野蔬菜植物主要有:山楂,分布于祁连山和西倾山。
桑叶葡萄和四数猕猴,分布于西倾山。
草莓、锡金微孔草、荨麻、冬葵、珊瑚菌、蕨菜等,分布广泛,除柴达木盆地处,其它地区多有分布。
山荆子、毛山荆子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东、中部和西倾山。
另外,一些地区还有黑木耳、野葱、钩子等。
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地榆、金露梅、峨嵋蔷薇、梾木、陇蜀杜鹃、大坂山杜鹃、黄毛杜鹃等。
把柄与纺织材植物主要有:花楸、天山花楸、湖北花楸、四川花楸、灰栒子、水栒子、中国黄化柳、乌柳、川滇柳、托叶樱、毛樱、西南樱、甘青锦鸡儿、川青锦鸡儿等,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中、东部、西倾山、阿尼玛卿山和果洛、玉树。
柠条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中、东部。
柴达木盆地分布有柽柳、短穗柽柳、甘青锦鸡儿等。
具有商品价值的经济植物,青海己收购或藏量较大的经济植物主要有:(1)中药材有,党参,黄茂,当归,贝母,丹参,大黄,羌活,秦艽,枸杞,防风,赤芍,大力子,甘草,虫草,麻黄,四川獐牙菜,益母草,苍耳子,青木香,荆芥,小檗皮,柴胡等。
(2)淀粉植物有蕨菜、蕨麻等。
(3)野菜植物有地皮菜等。
(4)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鬼箭锦鸡儿,金露梅,藏忍冬,芦苇,狼毒等。
青海特色植物:绿绒蒿青海特产。
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于海拔3000─52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省内各地都有分布。
其品种有多刺、总状花、全缘叶、五脉等4种,藏名分别为“乌巴拉色尔布”、“才完”、“欧贝赛保”、“欧贝完保”。
株高10─60厘米,根圆锥状,肉质。
叶基生,莲座状,有长柄。
花生于花葶顶端,有蓝色、青蓝色、淡黄和鲜黄色、淡紫色、红色等多种,人称“高山牡丹”。
花期6─8月。
除观赏外,花、茎可入药,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息风定喘,治肝、胆、肺、胃、肠炎、头痛、皮肤病、咳喘、白带、经痛、小儿惊风及跌打损伤等症。
山丹主要分布于青海的东部。
是群众喜欢的野花,常在花儿中唱到山丹。
山丹属百合科。
生于海拔3000米以下潮湿沟谷、山坡草甸和林缘、灌丛中。
地下鳞茎能够吃,还能治劳嗽咳血、虚劳咳血、虚烦惊悸、浮肿、小便不利、骨折和外伤等。
杜鹃杜鹃花科,常绿灌木。
种类较多,有烈香杜鹃(又叫黄花杜鹃,藏语叫“大勒”)、头花杜鹃、黑鳞杜鹃、青海杜鹃(又叫楷杷、陇蜀杜鹃,藏语叫“大玛”)、千里香杜鹃、长管杜鹃等。
产省内海拔2500-4700米的阴湿灌丛。
植株高低不一,矮者35厘米,高者3米,一般1-2米。
均分枝。
俗称“香柴”的,枝条直立,枝叉多,质脆、含油,有强烈香味。
花色有红、粉红、黄、紫等。
可燃。
称“冬青”的,枝圆柱形,质坚而脆,花黄、白、紫、蓝色,可燃。
称“枇杷”的,常绿,质鞣,不可燃。
枝、叶、花含芳香油,可作高级香料;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健胃消肿、强身抗老等功能,常用于治疗气管炎;藏医广泛用于治疗肺炎、肺脓肿、喉炎、尿道炎、胃下垂、胃癌、肝癌、肝脾肿大、梅毒性炎症,外用治皮肤瘙痒。
报春多年生草本植物。
报春花科。
青海有鄂报春(四季报春)、锡金报春(藏语叫“象治赛保”)、甘青报春(唐古特报春,藏语叫“奥勒西”)、仙客来(又称萝卜海棠)、羽叶点地梅等。
分布于玉树、黄南、海南等地3000-4500米的潮湿草地、水边。
根系发达,枝纤细,花色有褐紫、紫红、花果期5-7月。
种子药用,能安神、止痛、退烧,治神经痛、关节痛、肺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烫伤、疖疮等。
龙胆龙胆科植物。
1年生草本。
我省种类很多,有刺芒、青藏、六叶、祁连、匙叶、大花、乌奴、蓝玉簪龙胆(藏语名分别为:完布、邦见察保、解吉那保、邦见那保、奥拉毛、邦见恩保、冈嘎穷、邦见恩保)及达乌里秦艽、黄管秦艽、麻花秦艽、灌花秦艽等。
生在海拔1800-48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分布于省内各地。
高3-35厘米,根丛肉质,茎平卧或直立,花有白、黄、蓝紫等色。
根入药,中药称秦艽,土名为左拧儿。
入药可解热、消肿、祛风除湿,治咳嗽、天花、气管炎、黄疸、炭疸、扁桃腺炎、荨麻疹、结核病潮热、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等。
刺玫花青海林区刺玫花较多。
到6、7月间,花枝招展,娇艳夺目。
青海刺玫花有红刺玫和白刺玫等多种。
生长于海拔2300-3200米的阴坡山谷的灌丛和林下。
多产于黄南、海北等地。
刺玫花果入药,能解毒、退烧、滋补、止泻。
蜀葵青海叫“大福其”,是当地普遍栽培的观赏植物,在西宁、海东地区普遍栽种。
花色有红、紫、白、紫黑等,花期较长。
蜀葵的花、果可入药,花治月经过度,鼻衄不止;果治小便不通、腹泻、口喝等。
黄精又叫鸡头参、葳蕤,藏语称拉尼。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高1米。
根状茎横生,肉质,淡黄色,先端如鸡头状。
茎直立或上端攀援。
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于海东、黄南及海北等地2600-3600米坡地、沟谷、林缘处。
根状茎入药。
能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可益身延年,主治肺结核、干咳无痰、久病体虚、倦怠乏力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外用治脚癣。
又是观赏花卉。
凹舌兰别名手掌参、手参、太平参。
青海高原特有珍贵药材。
兰科,多年生草本。
高15-40厘米。
块根肉质,形似手掌。
茎直立。
花序穗状,紫红色,花期7-8月。
产于黄南、海北、玉树等地海拔3000-4000米的阴坡、水边、林下或草地。
块根用药,有大补元气、补肾益精、安神增智之功,治病后体弱、腰腿乏力、阳痿不举、瘀血肿痛、跌打损伤、久泻白带症,为强身特效药物。
具有大补元气,安神增智的功能。
锁阳又名锁燕。
锁阳科,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植物。
产海西、海南海拔2700-2900米的荒漠沙地,常寄生于白刺根部。
株高30-40厘米,无叶绿素。
茎直立,不分枝,直径3-4厘米,暗褐或棕褐色。
茎入药,为固精壮阳、健身润肠良药,治阳痿、筋骨痿弱及便秘。
地软别名地皮菜。
念珠藻科。
雨后地面生长。
外形似木耳,柔软。
含钙质高,是一种寒性食品。
青海大多数地区均产。
红景天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长在3000-5400米的岩石缝隙和高山砾石带。
分布于省内大多数地区。
省内有唐古特红景天、大花红景天(藏名均叫“苏曼玛保”)、小丛红景天、狭叶红景天(藏名“尕都尔”)及宽瓣红景天。
形似小灌木,植株较高大,根肉质块状,花瓣呈绿黄色。
其药用局部是花、根及根状茎。
6-7月采花,阴干;早春、秋末挖根,晾干备用。
有活血止血、化瘀消肿功效,治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咳血、月经不调及痢疾等。
藏医中将其花、根入药,主治肺病、神经麻痹症、退烧等。
沙棘胡颓子科灌木或小乔木。
俗称黑刺、醋柳、酸刺,藏语叫“达日布”。
分布于全省海拔1800-4000米的河漫滩、台地和山坡。
适就水平很强,耐旱耐寒,易成活,繁殖快。
高1.5-10米,3200米以上为矮小灌木。
枝黑灰色,有刺。
果圆形、桔黄色并黑褐色小点,有强烈酸味,维生素C、E、A等含量几乎居一切果、蔬之冠。
果入药,补肺、活血,治月经不调、肺结核、胃溃疡等,还可制饮料、酿酒、果酱;种子榨油;树皮含鞣质,可制烤胶。
茎对肿瘤、心血管疾病有疗效;叶可代茶,还可作牲畜饲料。
白刺蒺藜科落叶灌木。
蒙古语称为“哈日莫格”。
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生长在荒漠、半荒漠地带的盐渍化低地和湖泊附近的盐土上。
耐盐碱、风沙、干旱。
繁殖力强。
青海除本种外,还有西伯利亚白刺,毛叶白刺。
果实味甜略带咸味,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糖类等成分,可作果酒、果汁、果酱,还有补脾健胃、滋补强壮和调经活血之功效。
黄刺别名小檗、黄酸刺、三颗针,系小檗科落叶灌木。
分布地区大体与黑刺相同,且常混生在一起。
青海除本种外,还有甘肃小檗和普通小檗。
藏语称黄刺为吉尕尔。
其果具有补脾健胃、止咳化痰、清热止泻之功效。
发菜俗称“头发菜”。
藻菌植物念珠藻科。
植物体丛生,干燥时丝体呈乱发状,黑色或褐绿色。
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
为名贵山珍,并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的功效,手术后食之可促使伤口愈合。
分布于黄河、湟水谷地、坡地含石灰质的土壤表面。
蕨菜别名如意菜。
蕨科,多年生植物,高可达1米以上。
分布于祁连山东段各山,以阴坡为最。
鲜嫩时采摘,时在“小满”前后。
食用前,捋去卷叶,洗净茸毛,开水中煮熟,切成段,泼熟油即可。
趁鲜生腌,翠绿如生,鲜味长存。
其根茎含淀粉,可制凉粉,亦可酿酒。
全株入药,驱风湿,利尿解热,治脱肛。
猪苓地方特产。
多孔菌科。
担子果从埋于地下的菌核发出,有柄。
菌核形状不规则,上有丛状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菌肉薄,白色。
产互助、乐都等地桦林中。
菌核入药,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治水肿、急性膀胱炎。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虫草。
青海名贵特产。
麦角科奇异中药。
藏语叫“牙扎布”。
该草冬天是条虫,夏天地面局部又是株小草,药材形状是虫与草的复合体──虫子头上有株草。
寄生鳞翅目昆虫蝙蝠蛾。
冬季菌丝侵入蛰居土中的幼虫体中,吸取其养分,虫体被菌丝体所充满而成为空壳。
夏初,自虫体头部生出子座,露出土外;子座单生,茎高4─11厘米,表面深棕色,断面白色,柄基部仍与虫体头部为一体。
虫体深黄色,细长圆柱状,形似休眠老蚕,长3─5厘米。
产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及海东脑山地区海拔36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
采挖后阴干。
其成分除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碳水化合物外,尚含虫草酸,冬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
味甘性温,有抗菌、平喘、强心、降压、滋补、止血、益肺肾、补精髓等功效,主治虚劳咳血、阳痿遣精、盗汗虚喘、腰膝酸痛等症。
民间用虫草炖鸡,用以治疗阳虚体弱和病后虚损。
为本省出口“拳头产品”。
蘑菇黑伞科植物。
柄与菌盖、菌肉白色或近白色,盖为半球形至平展、光滑,柄近圆柱体,肉部松软充实。
产于本省各地,可食的40余种,生于草原的约占一半。
常见的有野蘑菇、四孢蘑菇、草地蘑菇、墨汁鬼伞、沙底蘑菇、大肥菇、油菇、树菇等,海北皇城滩、俄堡滩、青海湖畔,遍地生长,菌蝇稀少,不受污染,是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