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万世师表——陶行知——教师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作者乔亚男)1946年12月1日伴随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护送着一位民主之魂永远的回到了晓庄。
哀伤的挽歌回荡在郊野,“穷孩子的保姆,人民的朋友,我们的导师。
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葬的地方,是天亮的开始,我们会把中国变成晓庄,变成天亮的开始。
”。
这是陶先生安葬仪式上大家所表达的心愿。
1927年,陶先生不畏艰险,只身奔赴还是荒郊野岭的晓庄,以下乡报恩为起点,把教育面向劳苦大众,提倡平民教育。
独身宿主牛棚,面临着晓庄黑暗的“夜晚”,点亮了晓庄的天亮之前的星星之光,从这里开辟出他理想的学园。
之后以晓庄师范学校为核心开展了乡村教育。
以地为桌,以天为屋,以身作则和学生创造学校的一切,以培养农民儿童敬爱的老师,同时具备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五个基本要求素质的教师。
希望培养出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富强起来。
为苦难的人们办教育。
纵观古今,也唯有两千年之前的孔仲尼与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方可为“万世师表”。
认识陶先生,则是出于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又说到:我们以为人生大事只有四个大字:“促进文明”。
“何为大事?”周恩来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口号时,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自信两百岁”的毛泽东也未必知道自己就是国家的领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则不以祈求以身当国家领袖为己大事,但图育满英才,桃李天下。
便如陶行知和华罗庚一样,爱满天下,俯首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
也只求有其十之一二方了己生,便无所憾事。
正如这样一句话: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我始终坚信我的“教育宿命”,毕其一生走在教师行列中。
而人格魅力与高尚情操,则是指引我在教育事业中以崇高的“师表”为生之典范的精神。
学习陶先生吃得苦,淡泊名利!“以教人者教己”,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并不富裕的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面包与水仙花的生活才是美的生活,我们需要黄金,我们需要真理,要用真理来换取更多的黄金。
求做真人办出真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追求真理做真人。
做中华人。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这句话更多启迪我的是回归平民生活中,以平民的身份,用爱育“真人”。
当然,我则期望能具有浩然之气,以“义与道”贯穿于整个教师旅途。
而教育的旅途,更是一路求学过程。
说到此处,让我想起陶先生创造性地批判、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为现代教育哲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正是陶行知在其教育救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教与学”的过程,此处也就是就教师个人而言,即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用活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塞给学生。
我们要在做上教,更要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做”三者合一,做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都应发挥其主动性学习。
这一教育思想让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学生,要与学生一起学,主体地位则在于寓教于乐,在乐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
教师则是快乐的来源,爱上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快乐。
而教学合一就是关键。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从心出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上孩子,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足够可爱,都是落入凡尘的精灵,憨厚天真。
用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眼中透出光亮,让他们感受希望。
没有差孩子,只有缺少爱的精灵。
这是陶先生为我讲述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教育情怀。
我们的心应该放在眼里,放在手心里,让可爱的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
我们心与心的沟通,构建起美好的生活。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提供爱的教育。
这一丝的震撼,此时,身为一名教师我才领略到它的内涵和前瞻性。
勇于开辟的实践精神;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
医者可治百病,师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业的不同,生命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光彩。
学陶师陶,乃师者所毕生学习的。
陶先生所表现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所学习。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古宋一校赵友情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