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独特的装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校园艺术节》单元中的第三个教学主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制作”课,课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对面具进行观察、思考,探讨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加强对面具文化的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面具的知识,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如彩色卡纸,海绵纸等材料设计制作面具,鼓励学生戴上面具去展示。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起源与演变、分布与种类等知识,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并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课题引入→观察了解→探究分析→设计制作→展评表演→拓展小结。
通过欣赏法、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形式完成面具制作并参与表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自主或合作制作面具的乐趣,体会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参与、勇于表现的态度。
认识面具艺术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加深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教具与学具:多媒体、PPT课件、手工面具;卡纸、及时贴、色彩工具、剪刀、羽毛等。
教学过程:一、小游戏导入1、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准备上课。
2、教师展示一个卡通面具,“你们猜猜他是谁?”(小灰灰面具)“我们请一位同学戴上面具做个游戏好不好”请学生戴面具做个动作。
引出课题——第3课独特的装扮。
二、新授:(一)展示学习目标,问“什么是面具呢?”学生找出面具定义:面具是在文娱表演或化妆舞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们改变特定形象的用具。
(二)观察与思考:1、“我们在什么场合见过面具?”(歌剧、话剧表演等),我们先欣赏一段视频,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课件播放《傩戏面具》学生思考回答:面具艺术的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中)师:面具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如何?师: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认为是鬼神作祟,当时的人们为了把恶魔赶走,而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跳起舞蹈,降妖除魔。
2、播放课件近距离欣赏傩舞面具,谈感受,学生得出结论:傩舞面具面目狞狰,夸张变形,给人害怕的感觉。
3、分析面具的作用:古代:面具广泛地应用于祭祀仪式、戏剧表演、降魔除灾甚至战争时士兵戴着面具以威吓敌人。
现代:娱乐、装饰等。
4、播放藏戏视频引导学生观赏,总结我国传统的面具形式。
5、师: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曾长期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活中,不同的面具折射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请我们来看一看不同国家的面具艺术。
(看视频——华服+面具——威尼斯狂欢节)欣赏不同种类、不同国家的面具,拓宽学生视野:傩舞面具、威尼斯面具、日本面具、非洲面具等。
6、问:我国传统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总结①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②造型装饰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③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问:威尼斯面具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归纳出面具在表情塑造和色彩运用的特点:五官夸张变形、色彩艳丽。
(三)实践与练习1、师:如果在校园艺术节中,我们演一部童话剧,需要戴着面具进行表演,那我们应许如何来设计制作面具呢?如何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夸张变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2、课件展示面具制作流程。
3、教师示范面具制作步骤:①首先,根据演出活动要求,构思形象,确定制作样式。
②然后用卡纸等手边的材料、剪贴完成。
注意:面具上两个眼孔的位置与距离。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制作。
课件展示设计要求:设计:面具设计要新、奇、有创意。
绘制:涂色要丰富,粘贴要精细。
剪刻:沿外轮廓剪好,剪出眼睛的位置,大小要适宜(使用剪刀、刀子等工具时注意安全)三、展示与评价: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头戴面具进行演展示,说出创意。
集体走一走展示一下2、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作品,并评出最佳创意奖。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及对面具的认识。
四、拓展与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
我们可以尝试设计的制作充满现代感的面具,在校园艺术节上展示一下,来体验一下制作面具给我们带来的喜悦。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基本上已形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尤其农村中学生在美术知识的积累、探求、表达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
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部分同学表达能力有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敢展现自己。
本课属于“设计·制作”课,课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对面具进行观察、思考,探讨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加强对面具文化的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面具的知识,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如彩色卡纸,海绵纸等材料设计制作面具,鼓励学生戴上面具去展示。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热情高涨,参与度高。
由缩手缩脚不好意思展现自己到争着展示,能够面对全体师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自己的创意,感悟到面具制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喜悦。
学生体验自主或合作制作面具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友谊。
通过设计、装饰美化面具,体会到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参与、勇于表现的态度,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不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在面具的创意设计、语言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的第三个教学主题——第3课独特的装扮,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己,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把握“教”与“学”的发展规律,共设置了三个教学活动:1、观察与分析2、实践与展示3、探究与溯源。
并对每个活动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活动要求。
评测练习:本课以学生实践为主,学生通过设计精美独特的面具来装扮自己,并参与展示表演活动,欣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各俱特色的面具,探究面具的起源与演变,使学生体验自主或合作制作面具的乐趣,体会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参与、勇于表现的态度,加深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本课的知识点贯穿在整堂课之中,并无明确的评测练习。
在学生作业评述,及课堂小结之中,有意识地总结出本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提问的形式或学生小结概括出:1、我国传统的面具形式包括:傩舞面具、社火面具、藏戏面具等。
2、面具艺术的起源: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中。
3、面具的功能:古代:面具广泛地应用于祭祀仪式、戏剧表演、降魔除灾甚至战争时士兵戴着面具以威吓敌人。
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主要功能逐步演化为艺术装饰和审美欣赏。
4、面具的艺术特征:①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②造型装饰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③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独特的装扮》教学反思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沿袭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样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整节课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尤其后面的学生作品展示,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有的同学由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展示,到争着上来展示。
整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快快乐乐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思考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了求知动力。
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机会。
在师生互动活动时,教师适时反馈各种信息,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把握到位但鼓励性语言还不够显得较单一。
课标分析:本课是《校园艺术节》第四单元中的第3课独特的装扮——面具设计与制作,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己,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把握“教”与“学”的发展规律,共设置了三个教学活动:1、观察与分析2、实践与展示3、探究与溯源。
主要是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最后学生用自己设计面具进行表演展示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作带来的快乐,通过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体现了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
课标解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了解面具设计的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美化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