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资料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明代历史资料资料,供大家参阅。
明代历史资料明朝(1368年—1644)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南明郑氏台湾政权于1683年结束。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传十六位皇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
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
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
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
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
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
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
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
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
公元1644年,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代)方被清军彻底灭绝。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
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
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
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害频繁。
国库也日渐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
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
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
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
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
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自尽。
之后朱元璋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
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
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
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
天下至此初定。
初年的强盛(1368-1436)洪武时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
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
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
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
朱元璋杀其的原因名为超越礼制,实为其当年是朱元璋谋杀小明王韩林儿的执行者(有一说法小明王死于意外,事实如何已不可考)。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加上空印、郭桓两案,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几乎全部被杀。
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和文字狱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打击贵族阶层,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制的强化,为明中期以后新兴思潮与旧势力的斗争埋下伏笔。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
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原因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
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
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规定藩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
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
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南下,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年号永乐。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
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
在内政上,朱棣下令编写《永乐大典》。
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之后的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
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
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
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
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仁宣之治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明仁宗。
并且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
更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明仁宗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他就是明宣宗。
宣宗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国家进一步强大。
同时,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明朝中期(1436-1573)土木之变与英宗复辟1435年,9岁的明英宗继位,宠信宦官王振。
自此开始明朝的宦官严重专权行为。
王振原为教官,后净身入宫,服侍英宗左右。
英宗即位后,对其宠信有加。
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更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
举朝称其为“翁父”。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
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
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
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
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
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被护卫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
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
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吁即位,是为代宗(景泰帝)。
同时于谦积极备战。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
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1450年八月释放英宗。
但之后,皇室内斗。
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景帝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帝无他子)。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
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
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
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
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
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
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但是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
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
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
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
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
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宪宗死后,孝宗朱佑樘(chēng)即位。
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
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
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
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
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
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
并饯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
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以来的形势,明史也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武宗乱政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
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以次年为正德元年。
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
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朝政为其所害。
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乱。
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
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